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宋建星  白晋 《陕西肿瘤医学》2007,15(10):1504-1504
耳廓内肿物较少见,肿物切除后创面的修复常很棘手,如植皮则影响美观。从2001年3月~2006年11月我们共收治耳廓内肿物9例,清除病灶后用耳后皮瓣进行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2.
婴儿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称为Kasabach-Merrin(K-M)综合征,有内出血倾向,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我科自2000年至2004年应用栓塞硬化术联合激素成功治疗3例。  相似文献   
83.
显微血管吻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微血管吻合是带血管蒂游离组织移植的决定性步骤。其传统方法是间断缝合吻合法,但是该方法的一些缺陷导致一定的吻合失败率。因此不少学者试图寻求更理想的显微血管吻合方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注射法硅胶(液态)隆鼻术的各种不良反应并探索其治疗方法。方法在局麻下将病变鼻部位的液态硅胶彻底刮除后,用双氧水或含抗生素生理盐水作局部冲洗,随后根据情况部分患者即刻行人工骨鼻外形再塑术,术后配合口服或静滴抗生素治疗。结果1994~2000年共完成59例手术,随访3个月~5年,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液态硅胶不适合用于注射法隆鼻,彻底清创是治疗各种不  相似文献   
85.
目的测量鼻部主要软骨的弹性模量数据,包括大翼软骨、侧鼻软骨和鼻中隔软骨,为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鼻畸形的形成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集10例成人尸体鼻部软骨组织,包括大翼软骨、侧鼻软骨和鼻中隔软骨。分别测量鼻部软骨标本的压缩和拉伸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成人尸体鼻部各软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每个样本的弹性模量值。大翼软骨、侧鼻软骨和中隔软骨的压缩弹性模量统计值为(1.142±0.336)MPa、(5.84±1.246)MPa和(5±1.685)MPa;大翼软骨、侧鼻软骨和中隔软骨拉伸弹性模量统计值为(4.679±1.641)MPa、(8.601±2.131)MPa和(6.907±1.621)MPa。结论拉伸弹性模量普遍大于压缩弹性模量;侧鼻软骨弹性模量>中隔软骨弹性模量>大翼软骨弹性模量;相对于人体其他荷重软骨和骨性结构,鼻部主要软骨的弹性模量值较小。  相似文献   
86.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移植制备大鼠血管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移植制备大鼠血管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构建MFG逆转录病毒 VEGF表达质粒(pMFG-VEGF),转染鼠成肌细胞,将具有高分泌VEGF的大鼠成肌细胞移植入大鼠骨骼肌.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15只)和VEGF组(18只).对照组移植携带Lac-Z基因的成肌细胞,VEGF组移植转染有VEGF表达质粒并携带Lac-Z基因成肌细胞.注射部位:右腓肠肌;注射细胞数目:5×105/5 μl PBS.2组按时间再各分成3亚组:C11、C24、C44,V11、V24、V44,分别于注射后第11、24、44天处死行移植部位组织学检查.结果:免疫荧光检测VEGF阳性的成肌细胞占85%~90%,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VEGF浓度平均为214 ng/(106 cell·24 h).注射后第24天注射VEGF成肌细胞的一侧鼠下肢肿大,组织学示肿大部位是由许多紊乱血管所构成的血管瘤.第44天所有VEGF注射的下肢肿胀更加明显,周径是对照肢体的2倍,表面皮肤发紫;组织学检查示VEGF注射侧肢体主要由血管瘤以及血池组成.VEGF组的免疫荧光显示此区域有单个或集聚成群的PECAM-1阳性的细胞,这些细胞周围有巨噬细胞的浸润.而血管瘤相邻部位的肌肉内血管密度并没有改变(P<0.05).V24组血标本检测不到VEGF.V44组VEGF水平为(40±21) ng/ml,而新生血管瘤内部血标本VEGF水平远远高于其全血水平.结论:VEGF基因移植方法可以产生稳定有效的大鼠血管瘤模型.  相似文献   
87.
目的:为临床设计和应用阴股沟皮瓣提供解剖依据和手术方法.方法:解剖15具成年男尸阴股沟区.在尸体标本上,模拟临床皮瓣切取方式,对皮瓣内包含的血管、神经进行观测.依据解剖结果为患者合理设计皮瓣.手术时按设计分离出事先确定的轴心动脉,血管蒂周围组织应适当保留,将皮瓣转移至受区.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对不能直接拉拢缝合的创面予以植皮处理.结果:阴股沟区动脉血液供应充足,静脉回流丰富,有固定的神经支配.该区的动脉血供有阴部外浅动脉、闭孔动脉前皮支、阴囊后动脉的主干和外侧支,并且位置均比较恒定,其中尤其以阴部外浅动脉和阴囊后动脉最为恒定.3组血管网贯穿了皮瓣的上、中、下部.神经支配主要有4组.临床应用阴股沟皮瓣23例,皮瓣切取最大为17 cm×9 cm,最小8 cm×5 cm,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阴股沟皮瓣血运丰富,切取方便,供区隐蔽,修复、重建男性会阴部外形及神经感觉均取得理想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基因感染NIH3T3细胞后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并观察体内移植后的表达情况及其血管生成效应.方法:构建含hVEGF基因重组腺病毒Ad.hVEGF,体外感染NIH3T3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转染效果和转染率,采用免疫组化、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的NIH3T3细胞VEGF的表达情况.将转染后的NIH3T3细胞移植于小鼠背部皮肤缺损模型上,1周后取创面覆盖的脱细胞真皮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组织VEGF的表达,并行组织新生血管计数.结果:携带hVE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对于NIH3T3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转染效率与病毒感染复制数(multiplicities of infection,MOI)具有量效关系.MOI为100倍时,转染效率达95%.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到,Ad.hVEGF感染NIH3T3细胞24 h后即可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表达,ELISA法检测到VEGF第3日表达分泌较高,7 d时达到表达高峰(1052 pg/ml),13 d后仍可检测到VEGF的表达.2周内MTT法动态检测D值,转染组细胞与未转染组细胞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染细胞体内种植后在组织中亦可明显表达VEGF,实验组新生血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可有效转染NIH3T3细胞,体内外均可有效表达目的基因,并可促进移植组织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89.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观察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几丁糖对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方法 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用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测定TGF-β1、bFGF、IL-8等。结果 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IL-8的能力作用不同。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后,TGF-β1、bFGF分泌量逐渐减少,IL-8分泌量逐渐增加。无几丁糖和相同含量下,TGF-β1、bFGF分泌量,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性瘢痕组无显著差别(t=0.7,P&;gt;0.05),两组与正常皮肤组差别显著(t=2.8,P&;lt;0.05),3组的减少率无显著差异(t=0.5,P&;gt;0.05)。IL-8的分泌量,无几丁糖时3组无显著差异(t=1.2,P&;gt;0.05);不同含量几丁糖作用下,IL-8分泌量逐渐增加率无显著差异(t=0.8,P&;gt;0.05)。结论 几丁糖可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bFGF,促进其分泌IL-8,进而调节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  相似文献   
90.
东方人内眦赘皮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内眦赘皮相关解剖研究,探讨并改进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1年1月.2005年1月的相关文章,检索词“Epicanthus,micranatomy,Clinical Correction”,并限定丈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年1月-2005年1月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内眦赘皮,显微解剖,临床治疗”。并且手工检索《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一医药卫生》1998年1月~2005年1月的相关文章,检索途径:分类途径。对检索到的相关丈章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综述,纳入标准:(1)随机对照的基础及,临床试验;(2)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及综述性文章。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章42篇,对检索到的21篇文章信息进行综述,21篇综述性及重复性研究的丈章予以排除。结论内眦赞皮是东方人的眼部特征之一。解剖发现内眦赘皮主要是由于眼轮匝肌起点在内眦韧带处的交错形成。对内眦赘皮解剖基础的深入认识,将指导手术方式的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