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穴位注射、针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于 1996年 8月~2 0 0 1年 3月用穴位注射、针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70例 ,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70例均由胃镜室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 ,转入我科治疗。随机分两组 ,穴位注射组 5 1例 ,针刺组 19例。男 4 3例 ,女 2 7例 ;年龄 19~ 4 8岁 ;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 6年。根据临床症状 ,中医分为肝气犯胃型 38例 ,脾胃虚寒型 32例。2 治疗方法2 .1 穴位注射组 :肝气犯胃型取穴 :足三里、太冲、中脘、阳陵泉 ;脾胃虚寒型取穴 :足三里 ,中脘 ,脾俞 ,内关 ;每次选3穴。操作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前,原癌基因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c-fos是研究最多的原癌基因之一,作为即刻早期基因的c-fos原癌基因编码核内的一种转录因子,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可对外界刺激特别是脑缺血损伤做出快速反应。目前脑缺血应激后c-fos的表达被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即刻早期基因c-fos的生物学意义、脑缺血应激性表达的特点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2-乙酰氨基芴(2-AFF)灌胃与2/3肝切除法联合运用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的适宜剂量,并探讨肝卵圆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将17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各30只)、未处理组(24只)和生理盐水组(30只)。4个实验组大鼠分别给予5、10、15及20mg/(kg·d)2-AAF灌胃(分别对应第1、2、3及4实验组),于第5天行2/3肝切除,术后继续灌胃至处死大鼠;生理盐水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其余操作同实验组;未处理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6组分别于肝切除术后第4、8、12及16天各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肝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卯圆细胞的增殖情况[第4天时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并采用二步胶原酶灌注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大鼠肝卵圆细胞进行分离和培养。结果肝切除术后第4天,未处理组、生理盐水组、第1、2、3及4实验组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100%(24/24)、93%(28/30)、93%(28/30)、90%(27/30)、90%(27/30)及80%(24/30)。肝切除后第4天,与未处理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第2、3和4实验组大鼠的血清ALT及AST水平均升高(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第2、3及4实验组大鼠的肝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其中第3和第4实验组均可见明显的肝卵圆细胞增殖反应;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第2、3及4实验组卵圆细胞标志6(OV-6)表达阳性细胞数在术后第4、8、及12天,随2.AAF剂量的增加逐渐升高,与2-AAF间呈剂量嫩应关系(P〈0.05)。大鼠肝卵圆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和培养后,经OV-6免疫组化染色鉴定,有80%的细胞表达呈阳性。结论联合运用15mg/(kg·d)2-AFF灌胃加2/3肝切除,于术后第12天,有效诱导了肝卵圆细胞的增殖,且造模大鼠的耐受性较好、死亡率低。采用二步胶原酶灌注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较成功地分离出了大鼠肝卵圆细胞。  相似文献   
14.
对全小肠腹膜重复畸形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13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0例急性胆囊炎,术前充分准备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观察急性胆囊炎行LC的疗效和术后恢复过程。结果130例患者中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11例,非结石性胆囊炎者19例,其中125例行LC,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5例,LC手术切除率为96.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结论胆囊炎急性期不应成为LC的禁忌证,胆囊炎急性期行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已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腹腔镜已成为我国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如今,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技术仍在持续优化和改进,其关键技术主要围绕以下3方面:(1)完整的手术切除范围。(2)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3)安全的消化道重建。直肠癌手术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原则,保证直肠系膜的完整性和环周切缘的阴性,对于直肠上动脉根部和侧方淋巴结的清扫,应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进行选择性切除。结肠癌手术应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理念,将结肠脏层筋膜从壁层筋膜完整分离,清扫至第3站淋巴结,提高淋巴结检出率和降低局部复发率。结肠癌肠管切除范围,应满足清扫区域转移淋巴结的要求,参考欧美的“10 cm原则”或日本的“10+5”原则。淋巴结清扫范围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分期、转移情况和术前影像学检查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消化道重建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消化道重建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等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手术的规范化开展、形成科学的手术技术评价工具、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提高我国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规范化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胆管血流后对大鼠肝门部胆管、肝功能及胆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肝动脉结扎组(B组)和部分门静脉动脉化组(C组),每组15只,分别于术后3d、7d和1月应用HE染色观察胆管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ALP、GGT变化、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A组各时间点肝门部胆管未见明显改变,B组术后3d,可见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化,7d胆管壁增厚,伴腺体增生,仍可见少量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化,1个月胆管壁恢复正常;C组仅3d时出现胆管上皮细胞轻度水肿,无胞质空泡化及腺体增生。血清ALP、GGT均值B组最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肝门部胆管上皮细胞均未检测到阳性凋亡。结论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明显减轻肝总动脉结扎后对大鼠肝门部胆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方法:将VEGF基因作为RNA干扰的靶区,通过E—RNAi网上提供的服务,设计两个特异的RNA干扰序列,将其装入含U6启动子的载体上,构建成抗VEGF基因的小发夹样RNA(shRNA)表达载体,再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结肠癌细胞HT29、宫颈癌细胞Hela和肝癌细胞HepG2,通过RT—PCR、Northern杂交和免疫荧光观察VEGF表达受抑的程度。结果:成功构建了两种抗VEGF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RT—PCR发现其在HEK293和HT29细胞系中,能明显抑制VEGF基因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72%和42%。但在Hela和HepG2细胞中的抑制率仅为28%和13%;Northern杂交显示,在HEK293细胞和HT29细胞中,VEGF mRNA明显受抑,抑制率达88%和89%;免疫荧光显示,在HT29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的受抑制率为73%。结论:针对VEGF基因的shRNA表达载体能够明显抑制VEGF基因的表达,但在不同细胞系中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生长停滞及DNA损伤基因(CHOP/GADD153)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肝纤维化模型(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4及8周组。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肝脏内GRP78及CHOP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肝脏内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1、磷酸化Akt1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及CHOP的表达;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肝纤维化模型4及8周组大鼠肝脏内GRP78及CHOP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而肝脏内Akt1和磷酸化Akt1蛋白的表达则较正常大鼠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大鼠比较,肝纤维化模型4及8周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显著升高(P0.05)。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及内质网应激可能在肝纤维化大鼠肝细胞凋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部分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后对肝内胆管和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影响。
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肝固有动脉结扎(HAL)组和HAL+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组,动态观察术后3,7,30 d血清生化指标及肝内汇管区病理组织学变化,并行PCNA和TUNEL染色统计汇管区胆管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
结果:(1)3组血清生化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HAL组术后3d出现汇管区炎症反应,表现为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小叶间门静脉管壁增厚和胆管细胞退行性变,术后1个月后汇管区炎症反应基本恢复正常,无胆小管反应。APS组汇管区炎症反应较HAL组明显减轻,未见明显胆管细胞的退行性改变。(3)3组汇管区微血管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大鼠肝组织TUNEL原位凋亡检测均未见阳性胆管细胞;3组汇管区胆管细胞核增殖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部分门静脉动脉化可以改善肝固有动脉结扎后早期汇管区的缺血性炎症反应,并可促进肝损害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