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uPA/uPAR在人胚胎毛囊隆突区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胚胎毛囊干细胞所在部位隆突区形态及uPA/uPAR表达.方法 通过HE染色,确定毛囊隆突区的部位及大小;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毛囊干细胞的隆突区部位uPA/uPAR的表达.结果 在球形毛钉期,毛囊隆突区最为明显;位于毛囊隆突区的干细胞有uPA/uPAR的表达.结论 球形毛钉期是研究人毛囊干细胞的较佳期;uPA/uPAR的表达与毛囊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细胞间信号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比值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比值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健康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测的4 282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相关因素〔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腰围、体质指数、血压和血糖、血红蛋白、血尿酸、TC、三酰甘油(TG)、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进行分析。结果4 282例体检者中1 438例(33.6%)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2 844例(66.4%)未发现明显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年龄、性别、吸烟、血糖、收缩压、LDL-C、HDL-C、超敏C反应蛋白均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若用LDL-C/HDL-C和TC/HDL-C分别替代LDL-C、HDL-C或者TC和HDL-C,LDL-C/HDL-C和TC/HDL-C比值仍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与TC/HDL-C比值(β=0.1760)相比,LDL-C/HDL-C比值的偏回归系数(β=0.3292)更高。结论当用于预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时,LDL-C/HDL-C比值比TC/HDL-C比值更具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外源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对损伤表皮组织修复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在创伤部位外源性应用uPA,利用透射电镜比较,观察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uPA对损伤表皮组织修复尤其是基底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uPA能明显促进基底细胞的迁移提前发生,最佳浓度为200μg/ml,结论:外源性uPA可以促进表皮基底细胞的迁移,有利于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联合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分析其疗效及康复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在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针刺治疗,同时2组均于BTX-A治疗24 h后进行康复训练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2组肌张力及下肢粗大运动功能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3个月的股内收肌群、腘绳肌、腓肠肌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3个月的下肢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68.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联合应用针刺联合电刺激引导下BTX-A肌肉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有助于降低下肢肌群肌张力,并可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5.
背景:对于神经生长因子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再生坐骨神经中血管形成的剂量效应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二四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材料: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g。硅胶管(上海新亚医用橡胶厂出产);神经生长因子(美国Sigma公司)。方法:实验于2003-08/2005-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50,100,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每组8只。实验干预:切除大鼠后肢坐骨神经,造成10mm缺损,用单通道的硅胶管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在桥接管内给药。生理盐水组注入5μL生理盐水。50,100,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入20mg/L的神经生长因子2.5,5,25μL。实验评估:在第30天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大鼠再生坐骨神经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CD34、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trkA的表达,并作形态计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神经再生普通病理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3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神经再生病理切片结果:术后30d的坐骨神经近远端完全连接,硅胶管内坐骨神经粗壮程度为: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50ng、100ng组>生理盐水组。各神经生长因子组再生的坐骨神经的纤维数目和排列规则程度要好于生理盐水组,术后30d可见明显的血管生成。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种不同剂量的神经生长因子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4种抗原的表达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500ng神经生长因子组4种抗原的表达与100ng和50ng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增加(CD34:94.2±6.4,74.2±10.9,77.0±11.0;vWf:116.2±20.0,72.0±13.1,68.0±9.7;TrkA:105.4±10.6,57.8±11.5,58.8±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89.0±3.0,48.6±7.4,35.2±2.9;P<0.05或P<0.01)。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再生周围神经的血管生成,且具有剂量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生长因子促进trk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
郑肖  宋川  黄蜀 《光明中医》2010,25(6):1079-1079
<正>皮肌炎是一种皮肤和肌肉的弥漫型炎症型疾病,其表现为皮肤发生红斑、水肿,肌肉炎症和变性,引起肌压痛、肌无力、肌肿胀,并可伴有关节、心肌等损害。本病临床报道较少,笔者跟从主任医师黄蜀老师,以防  相似文献   
47.
周虎传  张玉波  田洪  宋川  刘磊 《河北医药》2012,34(13):2025-2027
脑损伤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方法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而细胞移植是修复神经损伤的方法之一.而参与移植的细胞种类繁多,为了寻找一种更好、更合适的移植细胞,本文就目前出现的各种移植细胞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324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0月以来对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动脉溶栓后出现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溶栓后脑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13例(39.4%)继发脑出血,其中2例为脑实质出血,11例为出血性梗死.33例(100%)...  相似文献   
49.
周威  张玉波  田洪  宋川  刘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866-5866
对一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误诊为颈椎病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45岁.于2010-09出现左上肢无力,后症状渐进性加重.  相似文献   
50.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γ-氨基丁酸(GABA)对肝星状细胞(HSC-T6)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10μmol/L的GABA作用于HSC-T6细胞48 h,提取mRNA,逆转录为cDNA.双PBS作用的HSC-T6细胞为对照,进行cDNA芯片分析.结果:在4096个基因表达谱的筛选中,发现有11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26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成功地应用基因芯片筛选GABA作用下肝星状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证明GABA对肝星状细胞的表达谱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