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98篇
特种医学   15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胃肠激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肠激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方法 对 5 4例FD患者进行胃排空检查 ,根据结果将其分为胃排空延缓FD组和胃排空正常FD组 ,另以 17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受试者空腹和餐后血浆NT、MTL、Gas、SS含量。结果 胃排空延缓FD组空腹和餐后血浆NT含量、餐后血浆Gas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及胃排空正常FD组 ,空腹和餐后血浆MTL含量则明显低于另外两组 ,而空腹和餐后血浆SS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D患者胃肠动力障碍与NT、MTL、Gas密切相关 ;NT、MTL、Gas在F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2.
消化性溃疡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绍荣  王霞  宋于刚 《广东医学》2006,27(8):1273-1275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的常见病,呈世界性分布,有10%的人口一生中患过此病。西方学者报告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国内资料显示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过程相当复杂,包括溃疡基底部收缩、上皮细胞再生、黏液分泌、血管发生、基质形成等。一些与胃酸分泌,细胞移行、分化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形成及新生血管生成有关的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了这一过程。理想的溃疡病治疗目标应达到以下4点要求:①消除症状;②促进溃疡愈合;③防止并发症发生;④防止复发。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用常规的治疗外,仍有一部分患者消化性溃疡不能治愈。近年来,有学者正在研究生物治疗对溃疡的疗效,其中生长因子的研究更为热门。本文就消化性溃疡的生物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3.
按设计中型肠镜工作长度仅100~110cm,大肠全长为150cm左右,因此只用于检查左侧结肠。我们在使用长型纤维结肠镜中发现,拉直肠镜时从肛门至脾曲一般为40cm左右,至肝曲为60cm左右,而至盲肠的距离只有70~90cm,因此,中型肠镜送达回盲部是可能的。为了探求用中型肠镜检查全结肠的方法,我们自1978年5月至1981年4月,3年间用日本Olympus厂生产的CF-MB型中型肠镜做全结肠检查337例次,除因客观原因中止检查的62例次(见附表)不计,在275例次中,送达回盲部完成全结肠检查的成功率达90.2%,其中57例次送至回肠末段。未达盲肠的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建立冰乙酸性大鼠胃溃疡模型并观察溃疡胃窦自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将70只受试大鼠按每组7只随机分为10组,具体为第4天4个观察组(分别是0.01 ml、0.05 ml、0.10 ml冰乙酸组和0.05 ml生理盐水组)和第7、10、14、21、28天各1个观察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依设计进行相应的处置,对实验大鼠进行外观表现观察、大体和光镜观察。结果 注入0.01 ml冰乙酸的大鼠无明显溃疡,注入0.05 ml冰乙酸者出现典型胃窦溃疡,注入0.10 ml冰乙酸组发生胃穿孔。不同时间组大鼠的外观、胃窦大体和光镜观察呈现相应的溃疡表现和溃疡逐渐愈合的表现。结论 大鼠胃窦前壁注入0.05 ml冰乙酸可制作典型的胃溃疡,溃疡胃窦粘膜于7~10 d后逐渐再生,14~28 d后逐步愈合。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索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特异性相关基因。方法根据PJS基因谱表达系列,采用基于文献轮廓的数据挖掘方法,从Med-line文献数据库中提取基因的相关文献并分析词的频率,再基于重复发生和共发生的过滤标准提取功能相关的词,最后基于词的发生频率对基因进行功能聚类。结果从PJS患者的特异差异表达基因谱中得到270个已知基因名称的差异表达基因,从聚类结果看,是与"遗传"和"先天缺陷"肿瘤"肌肉"突变"关系密切的基因聚在一起,包括了COL6A2和COL6A3两个基因。结论COL6A2和COL6A3可能是PJS特异性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56.
黑斑息肉综合征临床病理研究5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52例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 患者,共行108次病理检查, 下面讨论PJS患者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57.
哺乳动物的细胞周期受控于一组称之为细胞周期素(cyclin)的蛋白质 ,而细胞周期失控是许多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 ,故cyclin与肿瘤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 ,旨在探讨cyclinE在幽门螺杆菌 (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 ,致胃癌前病变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沙土鼠 ,SPF级 ,4周龄 ,雄性 ,体重 2 0~ 30 g。Hp使用标准菌株NCTC 116 37,培养液采用空肠弯曲菌培养液的琼脂基础 ,添加 5 %的冻融羊血。在一定湿度、微需氧、37℃条件下孵育 72h进行增菌培养 ,Hp的鉴定包括菌落形态、尿素酶实…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和组织因子(TF)在实验性大鼠急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以大剂量雨蛙素(每小时腹腔注射20 μg/kg·b.w.,连续4 h)诱导建立大鼠急性实验性胰腺炎模型。观察刺激后30 min至4 h时急性胰腺炎组织Egr-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TF mRNA的表达,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大剂量雨蛙素刺激后,大鼠胰腺呈典型的胰腺炎改变。刺激后30 min胰腺组织Egr-1 mRNA表达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Egr-1蛋白水平在刺激后2 h达到高峰。组织学观察发现,刺激后2 h,几乎每个胰腺腺泡细胞均表达Egr-1蛋白,并大多集中在细胞核。TF mRNA的表达在刺激后1 h出现,并在4 h内逐渐增高。大剂量的蛙皮素刺激胰腺组织仅引起少量的Egr-1 mRNA的表达。结论 Egr-1作为一种前炎性转录因子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通过调节TF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9.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黑斑息肉综合征相关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PJS)特异性相关基因.方法: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PJS息肉和大肠腺瘤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两者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比较,建立和研究PJS特异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以X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来验证芯片结果.结果:大肠PJS息肉组的270个特异性差异表达的基因,基因上调166个,下调104个.PJS息肉部分特异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EPHB4、EPHB3、EPHB 1、EFNB2、EFNA1、COL4A1、CoL4A2、COL6A3和COL6A2.结论:EPhrin、COL4A1、COL4A2、COL6A2和COL6A3基因可能是PJS特异性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60.
双丁酰环腺苷酸对体外HT29细胞增殖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性磷酸酶细胞原位计数及流式细胞仪(FCM)技术,观察了双丁酰环腺苷酸(db-cAMP)对体外人结肠腺癌细胞系(HT29)增殖的影响。结果:db-cAMP在10-4~10-9M范围内可促进细胞增殖,尤其在10-6~10-8M时,db-cAMP组OD值分别为1.50±0.11,1.58±0.07,1.57±0.12,分别为对照组的10.30%,16.18%和11.76%,差异显著(P<0.05或0.01)。db-cAMP浓度为10-3M时,则抑制细胞增殖,至培养第5天,db-cAMP组OD为1.05±0.13,对照组为1.23±0.17,有显著差异(P<0.05)。FCM结果提示,db-cAMP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与延长细胞G1/S期有关。结果表明,db-cAMP对HT29细胞增殖有双向调节作用。作者还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