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通过对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分析,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主要因素。方法 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不同疾病患者,不同部位受照体表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平均体表剂量中肝癌患者腹正中最高,为(125.50±215.49)mGy,其次为肿瘤患者。个体受照剂量最高为1 097.00mGy,为骶尾部脊索瘤患者。上球管较下球管使患者受照剂量高。结论 介入操作中,患者受照剂量差别很大,受多种因素影响:病种、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因此,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使患者的受照剂量合理降低,特别是主动防护。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临床上常见一些空腹血糖(FBG)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均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其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1hPG)已经增高的人群。按现行的糖尿病分类和诊断标准[1],仅1hPG增高仍属"正常人"范围。从长远来看,每年接近40%的正常糖调节人群(NGR)也将发展为糖尿病[2]。国内研究表明23.56%单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小时高血糖(OGTT-1hHG)人群5年后发展为糖尿病[3]。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对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53例,随机分为2组,伊贝沙坦治疗组27例,服用伊贝沙坦150~300 mg/d;依那普利治疗组26例,服用依那普利5~10 mg/d.治疗期8周.结果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降压有效率分别为 85.2 % 和 76.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分别为 7.4 % 和 11.5 %,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伊贝沙坦治疗组无咳嗽发生,而依那普利治疗组有3例.结论伊贝沙坦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病情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06例心力衰竭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MMP-9浓度,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2组心脏结构及功能,分析血清MMP-9浓度与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MP-9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升高更为明显(P均<0.01)。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增加越明显,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减少越明显,血清MMP-9浓度的变化与心力衰竭程度改变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MP-9浓度增高,血清MMP-9浓度有助于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艳荣 《河北医药》2006,28(5):380-38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血管再通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将7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溶栓再通组;B组为未溶栓组,比较溶栓前及溶栓后1~6 d、8 d及30 d的QTd变化.结果溶栓前两组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再通后QTd峰值在第2天出现,然后逐渐减小,且下降较未溶栓组快.未溶栓组QTd峰值在第4天出现,然后逐渐减小.两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第4、5、6、8天的QT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QTd峰值提前出现及以后的快速下降,可以大致反映血管再通后缺血心肌的恢复情况,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3例肺癌患者纳入肺癌组,另将同期体检的6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晨起空腹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比较2组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并分析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肺癌组的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29.24±5.37)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40.16±6.26)μg/l],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端转移的肺癌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二羟维生素D3缺乏组(≤20μg/l)2年生存率为30.00%(18/60),正常组(>20μg/l)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63.83%(30/47),缺乏组患者2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患者(P<0.05)。结论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及恶性程度有关,提高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235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18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他汀组11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血清MMP-9浓度,评价其心功能变化,分析2纽治疗前后MMP-9的差异。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MMP-9浓度均明显下降(P均〈0.01),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6个月后他汀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清MMP-9浓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的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左氧氟沙星活性成分的左旋体,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是左氧氟沙星的2倍,因此,临床应用广泛。本文将对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做简单的总结介绍。1常见不良反应较常见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有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食欲不振。有时也会出现头痛、头昏、嗜睡或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和皮疹、皮肤瘙痒及血管神经性水肿。2少见不良反应2.1过敏性反应2.1.1过敏反应米延起[1]报道,有一例28岁女性病人,因上呼吸道感染而静滴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30min后出现四肢、面部及腹部麻木,双手皮肤瘙痒,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