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77篇 |
免费 | 334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7篇 |
儿科学 | 40篇 |
妇产科学 | 51篇 |
基础医学 | 401篇 |
口腔科学 | 89篇 |
临床医学 | 959篇 |
内科学 | 566篇 |
皮肤病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130篇 |
特种医学 | 20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6篇 |
外科学 | 539篇 |
综合类 | 2085篇 |
预防医学 | 1089篇 |
眼科学 | 61篇 |
药学 | 836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818篇 |
肿瘤学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177篇 |
2021年 | 200篇 |
2020年 | 156篇 |
2019年 | 143篇 |
2018年 | 137篇 |
2017年 | 91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47篇 |
2014年 | 362篇 |
2013年 | 256篇 |
2012年 | 318篇 |
2011年 | 406篇 |
2010年 | 320篇 |
2009年 | 342篇 |
2008年 | 309篇 |
2007年 | 407篇 |
2006年 | 381篇 |
2005年 | 350篇 |
2004年 | 299篇 |
2003年 | 288篇 |
2002年 | 210篇 |
2001年 | 255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275篇 |
1998年 | 220篇 |
1997年 | 203篇 |
1996年 | 189篇 |
1995年 | 174篇 |
1994年 | 156篇 |
1993年 | 118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112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68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4篇 |
1963年 | 5篇 |
1960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2和17(Th1、Th2和Th17)的分布特点。方法共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亚组和重度狭窄亚组(各60例),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5.76±1.81)%对(3.54±0.29)%,P=0.000;(0.36±0.13)%对(0.18±0.03)%,P=0.000]。颈动脉狭窄不同程度亚组患者外周血Th1[(4.56±0.55)%、(4.88±0.42)%和(7.83±1.69)%,P=0.000]和Th17[(0.23±0.04)%、(0.34±0.02)%和(0.50±0.09)%,P=0.000]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狭窄亚组Th1(P=0.001,0.001)和Th17(P=0.000,0.001)细胞比例高于轻度狭窄亚组和中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亚组仅Th17细胞比例高于轻度狭窄亚组(P=0.000)。结论 Th1和Th17细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升高,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利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成像技术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痴呆(PDD)病人脑灌注的异同,并分析脑灌注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收集AD病人24例、PDD病人26例、正常对照(NC)36例,均行颅脑常规MRI及3D pcASL灌注MRI检查。采用基于Matlab的SPM12软件对3D pcASL序列扫描获得的脑血流(CBF)图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利用DPABI软件提取AD组与NC组、PDD组与NC组灌注存在差异脑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采用Pearson相关方法对rCBF值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NC组相比,AD组双侧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灌注减低,双侧丘脑、基底节、海马及辅助运动区(SMA)灌注增高;PDD组表现为与AD组基本一致的灌注减低和增高的脑区,但是脑区变化范围缩小。与AD组相比,PDD组双侧壳核、左侧中央前回、右侧SMA灌注减低,右侧顶下小叶灌注增高。AD组左侧额中回及左侧颞中回的灌注值与MMSE评分(分别r=0.64,P<0.001;r=0.50,P=0.01)及MoCA评分(分别r=0.44,P=0.03;r=0.48,P=0.02)均呈正相关,PDD组相关脑区与认知评分未见显著相关性。 结论 3D pcASL成像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AD与PDD病人类似的脑血流灌注模式,同时显示两者的灌注差异。AD病人多个脑区灌注值与认知相关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脑血流改变与认知损伤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10月间治疗的67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其中35例损伤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或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32例患者采用空心钉或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男53例,女14例,年龄18 ~60岁,平均32岁.根据Myerson分型:A型15例,B型36例,C型16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双重加压螺钉治疗组术后平均AO-FAS中足评分81.7分(56 ~98分),术后未发生感染、创伤性关节炎、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空心钉治疗组术后平均AOFAS中足评分78.6分(45 ~96分),2例发生伤口感染,2例未获得解剖复位,二期行关节融合术.两种治疗方法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6,P>0.05).[结论]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与空心螺钉治疗效果相似,由于双重加压螺钉能更好达到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是一种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探讨膀胱癌细胞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 eIF-4E)与乙酰肝素酶表达的关系.方法 脂质体包裹eIF-4E于mRNA翻译起始点互补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及相应对照的正义寡核苷酸(sODN)以100、200 pmol/L两种浓度分别转染膀胱癌EJ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IF-4E转录水平的改变.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asODN转染显著抑制eIF-4E基因水平.eIF-4E被阻滞后,乙酰肝素酶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量:asODN1组(0.276±0.050、0.255±0.028)及asODN2组(0.195±0.022、0.160±0.032),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896±0.057、0.603±0.029)及sODN1组(0.867±0.099、0.572±0.029)和sODN2组(0.879±0.087、0.560±0.035,P<0.01).结论 asODN转染膀胱癌EJ细胞可以阻滞eIF-4E基因表达,阻滞eIF-4E后,膀胱癌乙酰肝素酶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I表现,提高对SNN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N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0例行螺旋CT平扫和3期动态增强检查,20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CT发现11个病灶,MRI发现23个病灶。CT平扫示病灶均呈低或稍低密度,6例中央可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延迟期4个病灶有边缘强化。MRT1WI示23个病灶均为低或稍低信号,10个病灶中心见点状、星状更低信号;T2WI示5个病灶呈稍低信号、18个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8个病灶门脉期及延迟期边缘强化。16个病灶中心更低密度/信号区均未见强化。结论:CT平扫和动态增强及MRI能较好地反映SNN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对SNN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8.
139.
目的 探讨组织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和减轻供区损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38例43个部位四肢软组织缺损,采用5个供区修复:股前外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背阔肌肌皮瓣、髂腹股沟皮瓣、脐旁皮瓣;其中游离组织瓣15例,带蒂组织瓣23例.术前2~6周进行供区皮肤手法扩张训练、受区瘢痕修薄皮片用于供区植皮、保留供区神经以减轻继发性损伤.结果 38例组织瓣全部存活,创面愈合.供区除1例植皮、4例利用受区瘢痕修薄后植皮,其他病例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保留腓肠神经者,术后供区感觉正常.结论 对四肢组织缺损修复可采取延期带蒂组织瓣移植、术者熟悉的供区以减低手术风险.术前供区皮肤手法扩张训练、受区瘢痕修薄皮片用于供区植皮,可避免异位取皮和局部组织瓣转移等次生手术对供区的继发性损伤.保留供区腓肠神经的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探讨组织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和减轻供区损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38例43个部位四肢软组织缺损,采用5个供区修复:股前外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背阔肌肌皮瓣、髂腹股沟皮瓣、脐旁皮瓣;其中游离组织瓣15例,带蒂组织瓣23例.术前2~6周进行供区皮肤手法扩张训练、受区瘢痕修薄皮片用于供区植皮、保留供区神经以减轻继发性损伤.结果 38例组织瓣全部存活,创面愈合.供区除1例植皮、4例利用受区瘢痕修薄后植皮,其他病例供区创面均直接闭合.保留腓肠神经者,术后供区感觉正常.结论 对四肢组织缺损修复可采取延期带蒂组织瓣移植、术者熟悉的供区以减低手术风险.术前供区皮肤手法扩张训练、受区瘢痕修薄皮片用于供区植皮,可避免异位取皮和局部组织瓣转移等次生手术对供区的继发性损伤.保留供区腓肠神经的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