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人胃癌组织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为探明中国人胃癌的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lity,MSI)频率。方法选择了29个多态微卫星标记,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对42例胃癌组织进行了MSI分析。结果中国人胃癌,在29个位点上平均MSI频率为33.9%。在D3S1067、D3S1577、D8S279、D9S257、D1S248、D7S520及D2S147等位点上存在高频率的MSI,其中D3S1577和D3S1067(51.35%)MSI发生频率最高。胃癌的不同病理类型表现出不同的MSI。低分化胃癌和印戒细胞癌与高分化癌比,MSI频率明显增高(P<0.01);而低分化胃癌和印戒细胞癌之间MS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I在中国人胃癌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低分化胃癌中。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高低分化的胃癌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82.
简介安阳市肿瘤医院与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开展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课题的设计思想,阐述立项依据、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关键问题等。  相似文献   
83.
1200例孕妇铁、锌、钙等微量元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曹丽萍  崔英梅  宁涛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797-2797
我们通过对l200例孕妇微量元素铁、锌、钙的含量测定,分析孕妇缺乏铁、锌、钙对分娩及胎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XPC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28000和rs2228001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03例胃癌患者和210例对照者进行XPC基因rs2228000位点和rs2228001位点多态性检测;并采用PHASE 2.0软件构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进行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相关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XPC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28000与rs2228001在胃癌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个SNPs构建的单倍型AT与CT与胃癌的易感关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值分别为2.62,10.51;分层分析显示AT与cT单倍型在性别、吸烟、饮酒、年龄分层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AT单倍型中随年龄的增大,OR值逐渐增高,在<50岁、50~60岁、>60岁3个年龄层中OR值分别为1.91(95%CI:1.08~3.38)、3.49(95%CI:1.50~8.15)、5.43(95%CI:1.58~18.67).结论 XPC基因rs2228000与rs2228001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与胃癌的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XPC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28000和rs2228001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03例胃癌患者和210例对照者进行XPC基因rs2228000位点和rs2228001位点多态性检测;并采用PHASE 2.0软件构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进行多态性与胃癌风险相关性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XPC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28000与rs2228001在胃癌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个SNPs构建的单倍型AT与CT与胃癌的易感关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值分别为2.62,10.51;分层分析显示AT与cT单倍型在性别、吸烟、饮酒、年龄分层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AT单倍型中随年龄的增大,OR值逐渐增高,在<50岁、50~60岁、>60岁3个年龄层中OR值分别为1.91(95%CI:1.08~3.38)、3.49(95%CI:1.50~8.15)、5.43(95%CI:1.58~18.67).结论 XPC基因rs2228000与rs2228001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与胃癌的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由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和人胃黏膜上皮表达相同的Lewis抗原,在宿主抗H.pylori的免疫应答中,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试验,在检测3种胃癌细胞系Lewis血型抗原表达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体外抗原抗体结合诱发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实验.结果:KATOⅢ、803和823细胞系均有Lewis抗原的表达,但各自的表型和量不同.在体外诱发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效应中,除803细胞系anti-H.pylori和anti-Leb组外,其余3种细胞系各种抗体组均有不同水平的LDH的释放.结论:初步提示Lewis抗原抗体结合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存在的可能性,但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7.
LMP2/LMP7基因多态性与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酶体(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easome,L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 )与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易感性的关联.方法:提取176例HBV感染者及208例健康人外周血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LMP2/LMP7基因包含Codon60/Codon145两个多态性位点的片段,DNA直接测序法检测健康个体基因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明确HBV感染者基因型.并采用PHASE1.0软件构建这两个多态性位点的个体单倍体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并进行多态性与HBV感染风险关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LMP7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之野生型Q/Q,杂合型Q/K OR=2.11(95%CI:1.36~3.26),纯合型K/K OR=2.66(95%CI:1.17~6.02);LMP2基因多态性位点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这两个位点所构建的单倍体型中,具有单倍体R-K的个体在两组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1.81).结论:LMP7基因的多态性与HBV感染有着显著的易感关联,虽然LMP2/LMP7基因多态性位点共同存在于单倍型时呈现一定拮抗作用,但结果提示,对于HBV感染的发生,LMP的多态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影响中的作用。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LOX1mRNA的表达,酶法检测NO含量。结果:ox-LDL可上调内皮细胞LOX1mRNA的表达,同时诱发内皮细胞产生NO,且呈浓度依赖效应,应用LOX1抑制剂可抑制这一作用。结论:ox-LDL可诱发内皮细胞NO的产生,呈浓度依赖效应,LOX1介导了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实验研究克栓酶的抑瘤作用,以期扩展其药用范围,为治疗肿瘤增加药源。方法 采用双层琼脂培养,流式细胞检测,免疫组化图象分析,MTT-ELISA等,以及荷瘤裸鼠整体实验方法观察对人肺癌细胞(PG)与正常人胚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证明克栓梅可抑制PG与人胚内皮细胞增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克栓酶毒性低具有治疗肿瘤的潜能。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如何合理联合配伍使用克栓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0.
随着围产期综合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多种围产期因素影响着早产儿未成熟的肺,造成肺损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最常见的慢性肺损伤性疾病,严重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健康。人体微生物群对人类生命过程有着复杂且持久的影响。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体微生物及其功能被揭秘。目前有很多证据表明,在早产儿的肺发育过程中,肠道及肺部菌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菌群失调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对菌群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奥秘。本文综述了早产儿肠道菌群和肺部菌群的特点,以及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的变迁,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治疗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