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比较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与单纯脑脊液置换疗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抽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成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组22例与脑脊液置换疗法组20例,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头颅CT复查吸收状况、脑压恢复正常时间、脑积水、再出血和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治疗SAH的无效和病死率。结果腰穿置管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头颅CT示积血清除时间和颅高压恢复正常时间明显低于常规脑脊液引流组(P0.001),治疗过程中发生脑积水、再次脑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无效和死亡病例明显低于常规脑脊液引流组(P0.001)。结论腰穿置管脑脊液引流较单纯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2.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含硫苷类、挥发油类、脂肪油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多糖和蛋白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该文对莱菔子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术(ACSS)后不放置引流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行双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后未放置引流管的20例患者作为未放置引流管组,采用1∶2匹配病例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性别相同、手术节段相同的条件选择40例放置引流管患者作为放置引流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临床疗效[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颈部血肿、颈部肿胀、吞咽困难)、术后康复(术后卧床及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本研究纳入60例行双节段ACDF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32~79岁,平均(53.8±9.3)岁。未放置引流管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2~63岁,平均(51.6±8.8)岁;放置引流管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6~79岁,平均(54.9±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JOA评分及颈痛、臂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均<0.01)。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的J...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伴有头晕症状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的伴有头晕症状的颈椎病患者61例;其中男19例,女4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排除因颈动脉狭窄、脑缺血、耳鼻喉因素、心血管因素、心理因素等导致的头晕。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恢复情况。使用头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对术前、术后头晕程度进行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交感症状评分、VAS对手术前后患者神经状况及交感症状进行评估。使用颈椎X线检查评价手术前后影像学改变包括Cobb角、C2-7 ROM、T1斜率、C2-7 SVA数值。结果 6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8.1±11.5)个月。术前患者头晕VAS评分为(4.6±2.2)分,末次随访头晕VAS评分为(1.0±1.2)分(P<0.001)。同时交感症状评分,JOA评分,VAS颈痛、VAS手痛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均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C2-7 Cobb角、T1斜率均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而C2-7 ROM与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估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合并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患者枕颈角(O-C2角)与下颈椎曲度(C2-7 Cobb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21例于我院因BI合并AAD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1~65岁(41.6±10.7岁);病程4个月~18年(4.3±3.9年)。于手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在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上测量O-C2及C2-7 Cobb角(C2-7角),并计算O-C2角及C2-7角的变化量dO-C2角和dC2-7角,前凸为“+”值,后凸为值。根据O-C2角的大小,将21例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为10°≤O-C2角≤20°组、O-C2角10°组及O-C2角20°组。观测手术前后不同O-C2角组C2-7角的差异,分析手术前后O-C2角与C2-7角的相关性。结果:21例患者中,12例患者固定节段为C0-C3,9例患者为C0-C4。随访时间为10~32个月(18.3±6.6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O-C2角较术前平均增大6.3°,C2-7角较术前平均减小6°,手术前后两指标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6例(28.6%)患者O-C2角在10°~20°间,12例(57.1%)10°,3例(14.3%)20°。OC2角10°组C2-7角显著大于O-C2角10°~20°组及20°组(P0.05),O-C2角10°~20°组与20°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0例(47.6%)患者O-C2角在10°~20°间,4例(19.0%)20°,7例(33.4%)10°,O-C2角20°组C2-7角显著小于O-C2角10°~20°组及10°组(P0.05),O-C2角10°~20°组与10°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O-C2角与C2-7角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术前r=-0.732,P0.05;术后r=-0.603,P0.05);d0-C2角及dC2-7角亦存在显著性负相关(r=-0.721,P0.05)。结论:BI合并AAD患者枕颈角与下颈椎曲度关系密切,行后路复位枕颈融合术时需监测枕颈角的固定角度,若枕颈角过大有可能导致术后下颈椎曲度出现代偿性减小。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椎前路Zero-P固定融合术终板间人工骨植骨术后早期融合率较低。为了提高Zero-P固定融合术后早期融合率,本研究试图在终板间人工骨植骨的基础上加用单侧钩椎关节植骨。目的:观察Zero-P固定融合术终板间人工骨植骨后加用单侧钩椎关节植骨对融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确诊为单节段颈椎病且选择Zero-P固定融合术作为治疗方式的患者90例。根据是否加用单侧钩椎关节植骨分为A组(单纯终板间人工骨植骨,36例)和B组(加用单侧钩椎关节植骨,54例)。将椎间隙分为两侧钩椎关节、终板间区域和椎间融合器后方4个部分,术后3、6、12个月通过X线和颈椎CT三维重建观察融合率。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通过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B组术后早期融合率高于A组,术后6、12个月时,B组两侧钩椎关节融合率均高于A组(P<0.05),B组融合部位数量亦多于A组。结论:Zero-P固定融合术加用钩椎关节植骨安全有效,可有效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质量。  相似文献   
18.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 32岁,以“突然晕倒后昏迷2小时”入院。头颅CT示:双侧脑室出血。查体:血压30/20KPa,昏迷,双侧病理征阴性。急行双侧脑室穿刺血肿引流术。术后3小时患者清醒,感头痛,测血压20/ 13KPa,四肢活动正常,给予降血压,预防感染,预防消化道出血,止血治疗。双侧脑室引流通畅。2天后患者出现柏油样大便,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化验大便结果:隐血试验强阳性,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置胃管,给予云南白药、凝血酶、思密达。同时静推洛赛克。患者柏油样便每天不止,量约400ml左右。反复多…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年来,应用自拟排石汤,配合西药治疗泌尿系结石6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2h,最长20天.  相似文献   
20.
孟阳  张毅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57-759
中药外用麻醉方剂最迟在唐代就已经使用,然而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并未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直到明末清初,中药外用麻醉才有了飞跃性发展,在中医外科、伤科及喉科某些需要手术的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一些医家将其继承下来,并且加以发扬.现将古今外用中药麻醉方剂的应用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