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3篇
基础医学   36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97篇
预防医学   3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妇科癌症的化疗一般需4~6个疗程,但常因肝肾功能损伤使化疗无法继续进行而影响疗效.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子宫颈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16 )E6基因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半定量PCR检测 2 0例慢性宫颈炎 ,6例宫颈非典型增生 ,18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基因的含量。结果 :宫颈非典型增生及宫颈癌组织中E6基因的含量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 (P <0 0 1) ;宫颈癌及宫颈非典型增生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PV16E6基因的含量随着宫颈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 ,定量检测HPV16DNA的含量可能作为监测宫颈癌高危人群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3.
EB病毒感染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5例HIS患儿为研究组,40例健康婴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EBV衣壳抗原(VCA)IgM抗体,采用PCR法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咽分泌物中的EBV DNA,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45例患儿中有7例血清VCA-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5·6%;对照组40例婴儿血清VCA-IgM抗体均为阴性,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EBV DNA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分泌物EBV DNA的阳性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BV感染是IHS的重要病因,由EBV感染导致的婴儿肝脏损害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4.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是常见病,但病因至今未明。为探讨GTD的发病因素,我们对其组织中HPV16-DNA和HPV18-DNA进行了检测。资料与方法:选取1988~1996存档的82例GTD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其中不完全性葡萄胎6例、完全性葡萄胎4...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16基因的改变与眼睑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PCR联合SSCP银染法对59例眼睑恶性肿瘤中p16基因外显子2的缺失与突变进行检测.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鳞状细胞癌(SCC)、乳头状瘤、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进行DNA倍体及其含量分析. 结果 SCC中p16基因缺失为9/23,基底细胞癌(BCC)为1/17,睑板腺癌为0/10,SCC与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倍体及含量分析发现,乳头状瘤、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与SCC的DNA峰值倍体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基因缺失在眼睑SCC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DNA倍体分析及其含量测定可用作良性、恶性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p16基因检测有助于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46.
背景:主动脉损伤都需要进行吻接修复。国内外学者对主动脉血管的粘弹性力学性质已作了一些研究。作者未检索到关于人主动脉单向拉伸破坏实验及构建松弛函数的报道。 目的:对正常国人急性外伤致死的成人新鲜尸体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进行一维拉伸试验,测量分析血管的力学性质。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函数为描述方式的对比分析,实验于2007-08-10/20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实验标本取自正常国人因急性外伤至死的5具男性尸体的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年龄23~30岁。 方法:死后1 h之内解剖取死者出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将标本沿纵向切成长25 mm的试样共26个。以一维拉伸的方法对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进行拉伸实验。在模拟正常人体温在(36.5±0.5) ℃的温度场下进行,以20 mm/min的速度对试样施加拉应力,试样破坏后,计算机自动输出应力-应变曲线和数据。 主要观察指标:①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一维拉伸实验结果。②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一维拉伸实验中的应力-应变关系。③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松弛函数构建。 结果:①拉伸实验结果显示,肾动脉的破坏应力大于腹主动脉和升主动脉(P < 0.05),腹主动脉的伸长比和应变大于肾动脉和升主动脉(P < 0.05)。②应力松弛蠕变试验结果表明:肾动脉和腹主动脉7 200 s应力松弛量比较接近,升主动脉7 200 s应力松弛量小于腹主动脉和肾动脉,差异显著(P < 0.05)。腹主动脉7 200 s蠕变量大于肾动脉大于升主动脉,差异显著(P < 0.05)。根据冯元桢教授的准线性理论得出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松弛函数κ(λt)=G(t)T(e)(λ)的表达式。 结论:肾动脉的最大应力大于腹主动脉及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伸长比和应变大于肾动脉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升部、腹部、肾部随其生理解剖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47.
用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筛选胃癌血清标记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治疗效果较差,总的5年生存率仅为20%~40%,进展期Ⅲ期和Ⅳ期的5年生存率几乎为0.因此,从血清中寻求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用于胃癌的诊断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难题.为此,我们设计了该研究,以探讨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EBV基因BYRF1和BcLF1表达与SLE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44例SLE患者和43名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病毒(EBV)特异性DNA片段,反向(RT)-PCR检测EBV特异性DNA片段阳性患者病毒潜伏期基因BYRF1和增殖期基因BcLF1的表达。结果SLE患者组EBV特异性DNA片段BamH-ΙW阳性率为72.73%(32/4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98%(3/43)(2χ=39.177 9,P=0)。32例EBV BamH-ΙW片段阳性标本中有20例BYRF1mRNA阳性,其中活动期患者9例,稳定期患者11例,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阳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290 7)。EBV增殖期基因BcLF1 mRNA 16例阳性,其中活动期患者14例,稳定期患者2例,活动期和稳定期患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0 2)。结论BYRF1 mRNA和BcLF1 mRNA的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SLE的发病和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49.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脑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敏感性ELSA法和PCR技术分别检测58例脑血栓病人的血清特异性HCMV-IgA、IgM及悄HCMV-DNA。结果显示,脑血栓病人活动性HCMV感染率(IgM/IgA)和尿HCMV DNA阳性率分别为24.14%和8.62%,而对照组为2.78%和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HCMV活动性感染与脑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大鼠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体外共同培养时对两者生长、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二步Ⅳ型胶原灌注法、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Wistar大鼠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体外将肝实质细胞与Kupffer细胞按6∶1比例共同培养。观察不同情况下肝细胞生存时间和形态,每隔24 h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清蛋白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并在培养36 h用放免法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单独培养组肝细胞的生长、增殖迅速,并向正常肝细胞的形态演变,肝细胞可培养存活至15 d;共同培养组肝细胞生长增殖缓慢,细胞可培养存活至10 d。共同培养组上清液中清蛋白水平在24、36、48、60 h比单独培养组低(t=2.551~3.139,P<0.05);ALT、AST水平在24、36、48、60 h比单独培养组高(t=2.446~3.108,P<0.05);共同培养组Kupffer细胞保持IL-1I、L-6、TNF-α分泌功能,而单独培养组未检测到IL-1I、L-6、TNF-α。结论大鼠Kupffer细胞和肝实质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进行共同培养,二者可以保持良好的分泌功能,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