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高血压是一种综合征,具有一系列代谢异常,能引起心、脑、肾动脉硬化血管症,包括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高脂血症,左室肥厚(LVH)及血管顺应性下降等,或称Reaven综合征。因此,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应该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纠正一系列代谢异常,减少靶器官损害,提高生活质量。 多年来,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一直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梯级治疗方案,Ⅰ级: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任何一种;Ⅱ级:利尿剂+β受体阻滞或利血平或可乐定或甲基多巴;Ⅲ  相似文献   
22.
牛磺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立军 《临床荟萃》1999,14(13):610-611
牛磺酸(Taurine)是一种由含硫氨基酸转化而来的β-氨基酸,以游离的形式普遍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内,但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体内的牛磺酸来自二方面:一是从食物中摄取,一是体内合成。牛磺酸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内外浓度比为100~5000:1。牛磺酸主要由肾脏排泄。过去认为牛磺酸是含硫氨基酸的无功能的终末代谢产物,近年来研究证明牛磺酸具有广  相似文献   
23.
例1男,28岁。因双侧胫、腓骨骨折石膏固定后40d、反复景厥2d就诊。无诱因于卧位发生县厥,1~2min后意识恢复,无抽搐。体检:心率112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2.7/8.66kPa。口唇发组。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律齐,P2亢进,无杂音。肝脾未及。双足凹陷性水肿。心电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82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对照组20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s-CRP、血清可溶性CD105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hs-CRP水平呈逐渐增高的趋势。AMI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UA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SA组(P〈0.05),SA组血浆hs-CRP水平与对照组类似(P〉0.05)。2.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血浆可溶性CD105水平逐渐增高。AMI组显著高于UA组(P〈0.05),UA组高于SA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3.冠心病患者中可溶性CD105与hs-CRP水平成正相关。结论:冠心病hs-CRP水平与血清可溶性CD105呈正相关,提示炎症与斑块新生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5.
近几年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前列环素类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使许多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取得了肯定的疗效[1].  相似文献   
26.
环丙沙星致严重神经精神症状2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例1男性,54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3d入院。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0.9%氯化钠250ml加蝮蛇抗栓酶0.5u静脉滴注,qd。于入院第3天病人因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咯白痰,体温38.6℃。考虑肺部感染。给予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江苏新沂制药厂,...  相似文献   
27.
28.
29.
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邸文会  孟立军 《临床荟萃》1998,13(13):611-61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病理生理改变所致的复杂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由于细胞和分子心脏病学的发展,对 CHF的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入.目前认为心脏从初始的心肌损害发展到终末的心力衰竭主要的机制是患者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即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血液动力学异常仅仅是心力衰竭的结果和表现,以往纠正血液动力学异常的治疗,不能改善CHF的预后.因而现代CHF的治疗不仅是纠正心泵功能.更应兼顾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阻断CHF的代偿(适应)阶段到失代偿(适应不良)阶段的发展,改善CHF的预后.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斑块在血管超声(IVUS)下的特征及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在SA及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127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CAG结果阴性者纳为对照组30例;SA组50例;UA组47例.均测定血清CDl05水平.抽取其中31例SA患者、31例UA患者行冠脉IVUS检查.结果 IVUS显示SA组病变处主要为稳定型、纤维性斑块,UA组主要为不稳定型、脂质性斑块.钙化性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SA组12.0%,UA组18.0%,P<0.05).UA组的偏心指数(EI)显著高于SA组(uA组0.82±0.55,sA组0.54±0.23,P<0.05),有以正重构为主的趋势.血清可溶性CD105水平UA组显著高于SA组(4.06±0.19)μg/L,(3.47±0.17)μg/L和对照组(2.57±0.54μg/L,P<0.01);不稳定型斑块组(4.01±0.18)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组(3.22±0.16)μg/L,(P<0.01).结论 SA患者及UA患者的冠脉斑块在性质及结构特点不同.可溶性CD105参予动脉硬化的形成,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