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扩张、内置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治疗下腔静脉节段性病变伴肝静脉闭塞型Budd-Chiari(布-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布-加综合征14例采用本术式治疗.其中2例下腔静脉仅轻度狭窄只行经皮下腔静脉扩张成形术,然后行脾肾分流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及肝性脑病发生.2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自动出院.下腔静脉压力和门静脉压力分别由术前16~23 cmH2O和28~43 cmH2O降为术后9~14 cmH2O和20~28 cmH2O.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38个月,无腹胀、腹腔积液及下肢凹陷性水肿。结论: 下腔静脉扩张、内置支架联合脾肾分流术是下腔静脉节段性病变伴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较好的选择.该法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2.
背景:寻找合适的标记分子作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谱系追踪观察的标志成为其体内、外诱导分化机制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目的:体外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工程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5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3周龄清洁级Wistar大鼠15只用于制备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腺病毒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晓强教授惠赠.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以腺病毒为载体,293A细胞为包装细胞,介导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与末转染的同期细胞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予蛋白水平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MTT法计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蚩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成功培养了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重组Ad-GFP可高效率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病毒感染组阳性细胞与末感染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表达相当,Ad-GFP转染后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结论:构建了带有GFP的缺陷型重组Ad-GFP,转染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得到了高效表达,且感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增殖能力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2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急性缺血的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无脉、皮肤苍白、感觉异常等,均行彩超、MRI、CT诊断明确.在导管室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毕均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50%者行介入治疗(包括接触性导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42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无一例死亡.其中救肢成功40例,2例行截肢术,截肢平面均为膝下,截肢率4.76%.33例术后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缺血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等.结论 在导管室行手术取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能提高救肢率及远期通畅率.手术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时间和程度,以及对并发症的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4.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Cockett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5-2004年对180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无血栓形成组(A组)100例,91例建立静脉通道,其中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PTA),88例行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血栓形成组(B组)80例,70例建立静脉通道,其中55例行单纯PTA,15例行内置支架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A组3例,B组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B组4例血栓复发.随访A组74例(随访率74%),B组56例(随访率70%),随访时间为2个月至8年,平均37个月.A组64例中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8例髂静脉闭塞;B组31例中10例发生血栓综合征,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血栓复发,7例髂静脉闭塞.结论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RAS)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45例RAS患者,53支肾动脉中单纯行腔内球囊扩张术(PTA)治疗11支,行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PTA/Stent)治疗者42支,随访9~48个月,检测患者的血压与血肌酐水平,并作肾动脉彩超。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后高血压治愈者9例,改善28例,肾功能改善12例。肌纤维发育不良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血压改善有效率均为100%,高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率65.1%(P〈0.05)。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肾动脉18支,发现再狭窄者7支。结论PTA和PTMStent治疗肾动脉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对慢性血栓微环境的影响,即能否上调促血栓机化和再通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方法 将幼年Wister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到第10天,通过股静脉将其移植到成年大鼠下腔静脉慢性血栓中.实验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仅做血栓手术);B组:对照组(血栓中注入培养基);C组:实验组(血栓中注入EPCs),每组15只.第28天,取出肾下段下腔静脉及血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ANG-1和MC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EPCs经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功能鉴定成功后,移植到下腔静脉慢性血栓中,实验组(C组)下腔静脉及血栓标本在第28天与空白对照组(A组)和对照组(B组)相比,VEGF、ANG-1、MCP-1mRNA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中VEGF、ANG-1和MCP-1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相似,移植组与A组和B组比较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髓EPCs移植,能够上调促血栓机化和再通的细胞因子VEGF、ANG-1和MCP-1,影响血栓微环境.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肝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型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意义.方法 对40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型BCS经彩超、CT、MR对肝静脉情况进行评估后,先经颈静脉行膈上段下腔静脉造影,观察有无肝静脉开口,再用椎动脉导管结合超滑导丝寻找肝静脉;显示肝静脉后,行肝静脉球扩、支架术.结果 40例BCS中,29例为肝静脉开口处隔膜或主干的短段闭塞,其中隔膜5例、主干短段闭塞24例,成功地对28例进行了肝静脉的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扩5例,球扩加支架23例,1例穿刺失败.另11例为肝静脉的广泛阻塞无法行肝静脉的介入治疗.随访26例,平均随访(24.0±1.3)个月,症状复发5例(19.2%),彩超见肝静脉再狭窄或闭塞6例(23%).结论 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多数肝静脉病变仅是开口处隔膜或主干的短段闭塞,采用颈静脉入路行肝静脉球扩支架的方法,可以解除肝静脉梗阻、缓解门静脉高压.  相似文献   
88.
血管介入联合动静脉造瘘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2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栓消融的操作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及放置时间。方法 选择严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5例,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用Amplatz血栓消融器进行血栓消融、球囊导管扩张髂静脉病变、股动静脉临时性动静脉造瘘术治疗。结果 52例治疗成功,造影见髂静脉狭窄47例,用球囊导管扩张,20例置入永久性滤器,32例置入临时性滤器。随访50例,3~30个月,46例患肢肿胀消退,无血栓后综合征表现。结论 本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多数患者能耐受、效果良好,术中需反鲁措影以观察髂静脉狭窄和残余血栓等情况.下腔静脉滤器以临时件为首选。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的技术问题。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2月采用腔内介入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闭塞长度均≥10.0cm)患者325例(381条肢体);将其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进行比较,并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技术成功297例,技术成功率91.4%,15例(4.6%)单纯球扩,282例同时置入支架,术前、术后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1±0.10vs0.72±0.15,P<0.01)。出院时症状明显缓解者276例。随访206例,随访时间30天至50个月,症状复发55例,复发率26.7%,6例膝上截肢,5例膝下截肢,15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2.3%、37.2%。结论腔内治疗股动脉长段闭塞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注意介入技巧可以提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联合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疗效。方法42例Cockett综合征并有股静脉严重倒流的患者,Seldinger技术穿刺左股静脉置入导管鞘及交换导丝引入球囊扩张管,反复扩张后置入自膨式Z型支架或Wallstent支架。5~7d后以ePTFE人工血管片缩窄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结果置入支架后造影见病变髂静脉恢复通畅,支架到位及扩张良好。经随访8 ~45个月, 38例肢体肿胀完全消失,无浅静脉曲张; 3例仍伴有轻度的肢体凹陷性水肿。1例术后2个月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而愈。结论本方法治疗Cockett综合征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且具有良好的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