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目的总结分析介入治疗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远期随访结果。方法经股静脉行髂静脉病变介入治疗446例,269例二期行左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随访407例,时间6~14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下肢静脉曲张、肿胀、溃疡等表现的缓解情况,髂股静脉的彩超检查,下肢静脉顺行造影(156例)。结果球囊扩张成功425例,髂静脉内置支架372例,无死亡和肺动脉栓塞。出院时,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良好。随访结果:97.8%的患者静脉曲张消失,87%肿胀消失或明显缓解,74%溃疡愈合,彩超检查见9%的患者支架内血栓或狭窄,造影见5.8%的患者支架内血栓阻塞。结论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磁标记后从尾静脉移植人静脉血栓模型中进行干细胞活体示踪,为EPCs促进深静脉血栓机化再通提供一种有效的监测方法。方法首先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EPCs,配制新型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并体外标记EPCs。制作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并将其分为4组:移植SPIO标记的EPCs(SPIO组)、移植Dil标记的EPCs(Dil组)、移植单纯EPCs(对照组)、移植1mL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术后各组分别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染色,并计数新生毛细血管数目。结果MRI观察到SPIO组的EPCs定向迁移至下腔静脉血栓内,呈团块状信号影,信号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强,第14~21d磁信号达到最强并由此开始转弱。移植术后取血栓标本行常规病理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显示,SPIO组、Dil组及对照组均可观察到血栓中出现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管腔,3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3组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Dil标记的示踪方法,SPIO标记的EPCs移植入深静脉血栓中进行活体MRI示踪安全、无创、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63.
亚急性、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43例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血栓消融的操作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及放置的时间。方法 选择严重的亚急性、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 4 3例 ,先置入滤器 ,再消融血栓、球囊扩张髂静脉病变、有明显回缩者放置支架、最后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结果  35例治疗成功 ,8例失败。髂静脉狭窄 33例 ,放置支架 10例。放置的滤器中 ,永久性 11例 ,临时性 2 4例。随访 33例 ,3~ 30个月 ,2 5例患肢肿胀消退 ,8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 ,18例血管造影 ,8例髂股静脉通畅 ,5例髂股静脉狭窄 ,3例髂静脉闭塞 ,2例股静脉闭塞。结论 本方法为亚急性和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4.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初步总结其技术要点、主要并发症防治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65条肢体)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膝下病变段动脉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或支架植入(stenting)治疗,观察症状的改善,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变化,保肢率以及近期通畅率.结果 60例患者(65条肢体)中,技术成功51例,成功率83.3%;临床成功53例,成功率88.3%.症状完全缓解40例(66.7%),部分缓解13例(21.7%),无改善7例(11.6%);ABI从术前0.40±0.18增加到术后0.91±0.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膝下截肢,4例足趾截趾,出院时保肢率为91%.随访54例,随访时间10 d至30个月,平均(14.5±1.2)个月.2例膝上截肢,2例膝下截肢,2例足趾截趾,保肢率88.9%(48例/54例);症状复发5例,复发率9.2%,血管再闭塞或再狭窄10例,通畅率81.5%,1年累积通畅率为57.3%.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是该类疾病重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下肢DVT患者,先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诊断后,于患肢小腿中下段胫前区用4F穿刺针直接穿刺胫前静脉,置鞘后放置溶栓管于深静脉血栓段,行尿激酶持续泵入。结果10例DVT患者中,4例患者为中央型,6例为混合型。溶栓后深静脉主干再通,10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膝下小腿中段周径差平均(1.64±0.69)cm,与术前[(4.42±0.84)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0个月,7例肢体肿胀完全消退,2例有活动后轻度肿胀,1例在术后约2个月复发。结论经胫前静脉入路直接溶栓对于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究与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90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干预率、IL-1β、INF-γ、NF-kB、VEGF表达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手术或介入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IL-1β、INF-γ、NF-kB及VEGF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相比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生存率较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7.
背景:寻找合适的标记分子作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谱系追踪观察的标志成为其体内、外诱导分化机制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的:体外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工程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3周龄清洁级Wistar大鼠15只用于制备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腺病毒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晓强教授惠赠。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以腺病毒为载体,293A细胞为包装细胞,介导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与未转染的同期细胞作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MTT法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成功培养了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重组Ad-GFP可高效率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病毒感染组阳性细胞与未感染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表达相当,Ad-GFP转染后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 结论:构建了带有GFP的缺陷型重组Ad-GFP,转染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得到了高效表达,且感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增殖能力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解决临床医生捏皮球急救的不便,研制临床最小智能数显呼吸机.方法 128×64点阵液晶屏显示,气动电控(锂电),时间压力切换型微电脑控制.结果 该呼吸机是国际市场上最小的数码显示呼吸机.结论 HFC3000C呼吸机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9.
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氯胺酮静脉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探讨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选择60例做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儿,随机分成氯胺酮组(K组)和丙泊酚组(P组),记录术中患儿体动,呼吸,心率,ECG,SpO2的变化,并随时调整麻醉深度,满足手术要求。结果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麻醉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后清醒时间P组明显快于K组(P〈0.01)。两组相比,P组患儿术中安静,经过平稳,可较好的耐受手术,且呼吸循环影响轻微,诱导及苏醒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氯胺酮麻醉,丙泊酚麻醉在小儿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中更理想。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新型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骨髓源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对其生物学影响,提高其标记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源EPCs并鉴定,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修饰Fe2O3配制成SPIO,用六种不同浓度SPIO(0 μg/ml、6.25 μg/ml、12.5 μg/ml、25 μg/ml、50 μg/ml、100 μg/ml)分别转染标记EPCs,对标记后的EPCs行普鲁士蓝染色、台盼蓝染色、透射电镜、噻唑蓝(MTT)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探讨不同SPIO浓度对EPCs标记效率、细胞活性及增殖的影响.结果 普鲁士蓝染色显示EPCs呈浓度依赖性摄取SPIO,培养基中Fe3+浓度为25 μg/ml时,标记效率最高,可见95%以上EPCs普鲁士蓝染色阳性;当Fe3+浓度小于12.5 μg/ml时,染色阳性细胞数小于50%;当Fe3+浓度为100μg/ml时活细胞数目小于4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台盼蓝染色显示随着标记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逐渐升高.当SPIO浓度超过50 μg/ml,细胞活性逐渐降低.透射电镜可见EPCs超微结构保存良好,大量的高密度SPIO颗粒,主要位于溶酶体内、滑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膜结构上.MTT测试及细胞凋亡与周期检测表明SPIO标记对EPCs存活、增殖的能力无明显影响,标记后的EPCs可用于进一步干细胞示踪研究.结论 梯密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可分离出血管内皮祖细胞进行体外增殖分化.APTS修饰Fe2O3配制而成的新型SPIO可简便标记EPCs,并且在适当浓度下对MSCs的生物学活性没有影响,为后期的活体MRI示踪于细胞移植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