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区域血流灌注和代谢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PET/CT血流灌注成像和代谢成像技术分别定量检测33例乳腺癌患者肿瘤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血流灌注指标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渗透性(Ps)以及代谢指标标准摄取值(SUV);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术后肿瘤标本CD31、CD105和VEGF的表达,计算其相应的微血管密度MVD(CD31)和MVD(CD105).分析区域血流灌注和代谢指标与MVD(CD31)、MVD(CD105)和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MVD(CD31)仅与肿瘤边缘区域的BF相关(P<0.05);MVD(CD105)与肿瘤中心和边缘区域BF、PS以及SUV均相关(P<0.05),而与BV无关(P>0.05).结论 乳腺癌区域血流灌注和代谢的高低与血管生成有关,通过PET/CT所获得的肿瘤区域血流灌注和代谢结果可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状态.  相似文献   
72.
乳腺癌组织nm23-H1和c-erbB-2基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巩涛  邢颖  曹文庆  王跃欣  孙靖中  赵焕芬 《医学争鸣》2002,23(14):1318-1320
目的:研究nm23-H1,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正常乳腺组织30例,乳腺癌原发灶48例及转移淋巴结组织30例中nm23-H1mRNA和c-erbB-2mRNA,结果,nm23-H1mRNA失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肿瘤之间,组织学Ⅰ,Ⅱ,Ⅲ分级之间,以及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肿瘤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46.7%vs16.7%;20.0%,30.4%vs53.3%,63.3%vs35.4%,P<0.05),c-erbB-2mRNA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肿瘤之间, ER阳性与阴性的乳腺癌之间,以及组织学Ⅰ,Ⅱ,Ⅲ分级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70.0%vs33.3%;44.8%vs73.7%;30.0%,56.5%vs73.3%,P<0.05),c-erbB-2mRNA在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肿瘤组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86.7%vs56.2%,P<0.01)。结论:肿瘤抑制基因nm23-H1和c-erbB-2癌基因在预测乳腺癌淋巴转移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3.
乌司他丁对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小肠移植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寻求有效的药物来减轻移植小肠的再灌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探讨广谱的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4.
血管增殖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增殖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8例乳腺癌标本中CD31的表达,并结合微血管计数和随访结果,用x^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微血管计数较高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计数低者(P=0.0066);肿瘤组织中高水平的血管增殖与患者无瘤生存率(RR=3.1)和总生存率(RR=2.9)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肿瘤组织内血管增殖水平的高低在乳腺癌患者中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高水平的血管增殖的存在预示着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75.
乳头溢液疾病临床分析(附10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乳头溢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2年,我院普外科治疗的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109例病人.结果在109例病人中乳管内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瘤病53例(48.6%),乳腺癌18例(16.5%),乳腺导管扩张症17例(15.6%),乳腺病2 1例(19.3%).术中通过病变乳管内注射美蓝协助病灶的确定及切除.结论影像学检查结合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乳头溢液疾病的定位和病因诊断,术中冷冻切片是定性诊断的惟一方法,可根据冷冻切片结果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6.
乳头溢液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非妊娠期乳头溢液的发生率为3%~8%.[1],Gǘlay等[2]报道9312例乳腺疾病出现乳头溢液4.8%.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进一步评价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1995年3月至2002年10月共施行该手术38例,其中I期22例,Ⅱ期16例,35例符合作者制订的手术适应证,3例略超出手术适应证。结果38例病人中,术后发生乳头表皮部分坏死1例,1个月后乳头皮肤痂下愈合;皮下积液3例,经穿刺抽液治愈;34例切口甲级愈合,顺利出院。全部病例乳头基底部切线病理检查均无癌浸润。术后38例全部随访,最长随访时间9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1例肿瘤直径为4cm者术后49个月发生乳头基底部复发,行乳头乳晕复合体切除后随访26个月无瘤生存。其余37例病人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可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78.
目的构建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BRMS1,为研究抑制恶性肿瘤转移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含有HindⅢ和XhoⅠ酶切位点的一对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扩增到BRMS1的cDNA基因片断,经回收、纯化、酶切后,连接到质粒pcDNA3.1/myc-His( )A上,鉴定正确后并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其是否表达。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证实重组的pcDNA3.1/myc-BRMS1cDNA的碱基组成与GenBank中的人BRMS1cDNA的基因片断组成相同。结论成功构建了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序鉴定。  相似文献   
79.
麦默通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疾病11例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切除肿块会给女性患者的乳房留下明显的瘢痕,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美观,加重了女性患者的精神负担。1994年,麦默通(Mammotome)旋切术由Drs.Burbank,Parker及Fogarty首先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2005年我科开展此项手术,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