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骨科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黔南州人民医院的100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这100名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骨科患者采用普通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开展护理工作。对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药用量及次数、急性疼痛发作情况、失眠、伤口愈合延迟等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计划外麻醉震惊药物用次、术后1d评分、术后3d评分、急性疼痛发作次数,这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心脑血管方面、失眠、伤口愈合延迟、便秘这几项指标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用于骨科患者疼痛护理中,能够改善计划外麻醉用药次数、急性疼痛发作次数、术后疼痛状况等,也有利于减少骨科患者的不良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面部皮炎"患者蠕形螨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期间皮肤科因"面部皮炎"就诊的患者蠕形螨检查结果。结果共收集患者1 227例,检出螨虫阳性744例,阳性率为60.64%,其中男性患者阳性率为55.86%,女性患者阳性率为61.89%;年龄在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以上患者,阳性率分别为:39.36%、45.45%、62.84%、69.92%、78.85%、82.14%、85.71%。结论 "面部皮炎"患者中蠕形螨感染比较普遍,其中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且与年龄增长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73.
背景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填充术已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常用的眼内填充物包括硅油及可膨胀性气体C3F8,两种填充物的效果比较仍缺少相关研究证据.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对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的51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硅油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对两组术眼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网膜脱离复发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66.000,P=0.286),基线视力一致,术中不同眼内填充物治疗后视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U=205.000,P=0.029);应用硅油填充及C3F8填充患者BCVA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29,P=0.006;Z=-3.273,P=0.001),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黄斑裂孔解剖闭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94、1.000).患者除白内障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MHRD与硅油填充治疗效果相同,且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7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最终视网膜复位率,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患者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初次手术复位率为47.0%,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53.0%,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2.4%.患者术前平均LogMAR视力2.54,术后平均视力1.90,手术前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患者术前平均眼压8.41 mm Hg,术后平均眼压13.88 mm Hg,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除白内障及一过性眼压升高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与喙肱韧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 2019年1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临床确诊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90例作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组(AC组),根据其临床分期分为3期;同期临床确诊为肩袖损伤患者53例作为肩痛组;50例未有任何临床症状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各研究组均行肩关节MRI检查,测量各组喙肱韧带的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喙肱韧带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喙肱韧带增厚;肩痛组与对照组喙肱韧带厚度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3个临床分期喙肱韧带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肩痛组、对照组喙肱韧带厚度性别、左右肩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是显示喙肱韧带较好的检查方法,增厚的喙肱韧带(3.61?mm)高度提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这可能是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典型的磁共振表现之一;增厚的喙肱韧带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分期诊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76.
目的评估非内界膜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F伴或不伴有中心凹视网膜脱离(FD)、黄斑前膜(ERM)及板层裂孔(LMH)患者23例25眼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内界膜剥除组11例11眼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12例14眼。2个组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均在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下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分别比较2个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MF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内界膜剥离组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患者术眼术后BCVA(LogMAR)分别为0.47±0.30和0.4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22眼MF缓解和视网膜复位。无内界膜剥离组10例10眼达到解剖复位的时长为2.5(1.8,9.3)个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中12例12眼为1.0(1.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00,P=0.09)。非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9%;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1眼,占7%。结论MF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均能缓解,术中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MF缓解速度优于无内界膜剥除术。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制一套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的控制系统。方法:基于LabVIEW可视化开发平台,阿尔泰的数据采集卡、驱动卡、力矩传感器及力川伺服机,采用脉冲计时法。结果:研制了一套脊柱三维运动控制系统,并能实现时间-角度,时间-力矩,角度-力矩图视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结论:该装置可应用于骨椎的稳定性分析、骨体植入物稳定性分析等实验。  相似文献   
78.
目的 为实现对不良事件报告的自动筛查和预警,提升不良事件分析的效率和准确率,开发一款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自动分析软件。方法 软件基于Visual Studio 2013和QT 5.9.5开发,包括报告导入、报告显示、报告分析、分析结果、关键词库管理5个功能模块。利用以往的不良事件报告创建关键词库并持续更新,根据需求制定多项分析规则,选定规则后对导入的待查报告进行自动分析,导出分析结果,实现报告的筛查和风险预警。结果 从5399份医用监护仪不良事件数据中提取并创建关键词库,以695份监护仪不良事件报告进行软件测试,自动分析的准确率达到85%左右,分析时间缩短至5 s以内,与手动分析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自动分析软件可同时筛选分析大量报告并导出分析结果,实现对不良事件报告的自动筛选及预警,极大地减轻了监测机构分析人员的负担。  相似文献   
79.
80.
<正>1 Tfh细胞的发现现代免疫学的一个发现是抗体(Ab)生成及反应需要胸腺来源的细胞的辅助。在一些经典实验中[1,2],将骨髓细胞或胸腺细胞分别输入辐射后失去内在免疫功能的小鼠,均不能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只有将骨髓及胸腺细胞同时输入时,才能产生免疫反应。其骨髓及胸腺细胞之后被分别命名为B细胞、T细胞,这种免疫反应被称为T细胞依赖的免疫反应。B淋巴细胞在淋巴滤泡中接受CD4+T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