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海南省1997~2001年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新生儿破伤风(NT)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NT高发地区分布,以便调整下一步工作策略。方法 与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同时运行开展NT监测,使用全国统一方法、标准进行病例个案调查和确诊,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1年全省各年监测报告发病率均远大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或妇幼系统报告发病率,病例个案调查率逐步提高;已有6个消除NT项目市县实现了发病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发病集中在陵水、昌江、东方等几个少数民族市县:567例病例,在家分娩占96.5%,母亲无破伤风类毒素(TT)免疫史占81.7%。结论 将NT监测纳入AFP专报系统同时运行是有效的,监测系统敏感性逐步提高,项目工作开展降低了NT发病率,部分市县实现了消除NT目标。影响NT发病的主要因素仍是不洁出生和育龄妇女没有TT接种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海南省7岁以下流动儿童基本情况和免疫接种状况,探索提高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策略,为加速海南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每年3月利用外省流动人口进入海南务工、旅游、务工人员探亲返回高峰,在全省进行专项免疫状况摸底登记调查和疫苗查漏补种活动,3~5月麻疹发病流行高峰前快速补种麻疹等疫苗;通过发病率评估查漏补种效果。结果专项查漏补种后,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大幅提高,流动儿童麻疹发病率、构成比大幅下降;2009、2010年海南省麻疹发病率均为0.5/100万,降至历史和全国最低水平,提前2年实现消除目标。结论海南省流动儿童查漏补种策略控制麻疹效果显著,消除了流动儿童麻疹接种薄弱人群,为海南省提前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可为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提供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23.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海南省2010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方法综合分析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及AEFI监测系统资料。结果全省强化免疫共接种8月龄~6岁目标儿童772850人,报告接种率为96.93%,其中常住儿童报告接种率为97.05%,流动儿童报告接种率96.19%,两组人群强化免疫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557,P〈0.05),分年龄组报告接种率均〉95%,系统评估接种率为97.7%,调查两市县接种率无统计学意义(x2=0.812,P〉0.05),2010年、2011年、2012年全省麻疹发病率分别为0.5/100万,0.47/100万、0.33/100万。结论海南省2010年开展NV强化免疫进一步提高了8月龄~6岁儿童MV的接种率,确保了适龄儿童MV抗体水平,并形成人群有效的免疫屏障,从而巩固了我省提前消除麻疹的现有成绩,但是要确保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必须在确保常规免疫高接种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mv及时接种率,同时开展流动人口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24.
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血清学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 (TT)突击接种的效果 ,并采用血清学回顾性研究探讨TT免疫应答 ,从而为开展育龄期妇女TT常规接种及制定育龄期妇女TT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间接血凝方法 ,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 ,随机抽取 36 7名 15~ 35岁育龄期妇女测定血清破伤风抗毒素 (TAT)水平。结果显示 ,5 6 %的育龄期妇女具有保护水平TAT(>0 0 1IU/ml) ,TAT几何平均滴度 (GMT)为 0 0 73IU/ml。接种 1针TT后育龄期妇女TAT >0 0 1IU/ml的占 5 0 % ,GMT为 0 0 39IU/ml;接种 2针TT后育龄期妇女TAT >0 0 1IU/ml的占 6 8% ,GMT为 0 14 5IU/ml,37个月后可检测到TAT ;接种 3针TT后育龄期妇女TAT>0 0 1IU/ml的占 90 % ,GMT为 0 5 76IU/ml,37个月后仍可检测到TAT ;育龄期妇女接种TT各剂次的TAT水平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不同接种剂次免疫接种间隔、免疫年龄的TAT水平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建议 :提高重点地区和育龄期妇女中重点人群TT接种率 ;尽快开展TT常规接种 ;确定重点免疫人群策略  相似文献   
25.
海南省2008年手足口病样本核酸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2008年海南省手足口病(HFMD)暴发的病原及主要的病毒型别,为HFMD病例诊断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提取HFMD临床诊断病例各种样本中的病毒核酸,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特异性引物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基因片段大小.结果 274例临床诊断手足口病病例中EV71型核酸阳性、柯萨奇病毒A16核酸阳性、其他型别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分别有102,12,35例;样本中疱疹液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2.0%,肛拭子为40.0%,鼻咽拭子为34.8%,其余样本均阴性;54份直接提取病毒核酸进行RT-PCR检测,结果阴性但细胞培养出现细胞病理改变(CPE)的分离物;肠道病毒、EV71型、CoxA16型阳性分别有48,29,4份,阳性率分别为88.89%,53.70%,7.40%;其中1份样本EV71型和CoxA16型均为阳性.结论 引起海南省2008年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是肠道病毒71型,其次为CoxA16型.  相似文献   
26.
海南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解海南省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844名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及时建卡、建证率分别为99.9%和95.9%,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为71.6%,第1针及时接种率为57.6%.不同地区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最高分别为86.7%和71.7%,最低分别为46.4%和35.9%(χ2=28.6,P<0.005;χ2=20.5,P<0.005).汉族地区接种率明显高于黎族,男性接种率高于女性.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主要原因为收费过高,占62.9%;其次为不知道要接种,占19.6%.说明影响海南省乙肝疫苗接种的主要因素为经济状况、民众文化水平及免疫意识.  相似文献   
27.
28.
海南省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在海南省开展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研究,为我国制订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回顾性和PPS调查方法调查NT死亡率、育龄妇女TT接种率、抗体水平;开展NT病例监测,对育龄妇女进行TT突击接种并与儿童常规免疫系统同时运行,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结果 三亚、琼中NT发病率逐年下降,2001年三亚已降到1.07%,琼中县达到0.92‰,育龄妇女TT3针累计接种率达到95.1%、97.8%,育龄妇女TAT水平血清学监测结果与接种率调查结果一致,育龄妇女TT 1针接种后可产生保护水平TAT,并且有51%的人可维持13个月左右,在符合最短间隔条件下,不同免疫间隔TAT差异没有显统计学意义。建议 将育龄妇女TT接种与计划生育工作密切挂钩,在育龄妇女领取计划生育指标时,必须出示TT接种证,使育龄妇女TT接种工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乙脑疫苗接种在防控乙脑工作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免疫经费资源,为制定卫生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模型,通过抽样调查乙脑病例住院和非住院治疗费用、陪护费用、康复费用、丧葬费用、家庭和社会补贴生活费及残疾人应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控制乙脑工作中需投入的经费,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伤残调整寿命年指标(DALY),定量的计算因乙脑发病造成的死亡和伤残损失.计算成本效益比值和产生的净效益.结果:海南省自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后,年均发病率较使用前下降了96.04%;因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而减少发病、伤残和死亡损失合.成本效益比值为1:56.19.结论: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预防乙脑的措施,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0.
海南省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2008年乙脑病例流行病学分布情况,为制定乙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监测病例定义。进行报告、个案调查,采集血和脑眷液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采用贝西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检测病例标本的乙脑IgM抗体,评价标准按照使用说明书;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监测病例报告率比2005年增加了1.14%;血标本采集率99.2%,脑脊液标本采集率27.5%,确诊病例数22例,发病率0.26/10万,与往年发病率持平,略有升高。无暴发疫情,部分县发病数较往年增加,发病高峰在6月上旬,年龄主要集中在3-6岁。结论2008年乙脑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正常,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制定免疫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将监测数据经过网络直报上报给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