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低分子肝素对四环素诱导兔胸膜粘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四环素诱导兔胸膜粘连模型并探索低分子肝素对胸膜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前两组于右胸腔注入四环素35 mg.kg-1,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治疗组于注药后2,24,48,72 h分别于右胸腔注入低分子肝素55 U.kg-1,模型组则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0 m l,至14 d时处死观察。结果四环素注射后2 h即出现胸膜腔积液,2~3 d积液量最多,胸水白细胞聚集和促凝活性升高,至14 d时出现胸膜纤维化及粘连,胸膜粘连积分3.2±0.4;治疗组胸液量明显减少,胸水促凝活性明显降低,至14 d时未形成胸膜粘连。结论使用四环素35 mg.kg-1能够建立较满意的兔炎性胸膜腔积液及胸膜粘连模型,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减少胸液渗出、防止胸膜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2.
133.
高焕焕  王庞  孙耕耘 《安徽医药》2017,21(5):921-923
目的 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行噻托溴铵联合孟鲁司特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2年10月-2015年11月就诊的103例60岁以上中度支气管哮喘病人被分为两组,对照组(n=52)病人接受辅舒酮(早晚各1次,1次125μg)和孟鲁司特咀嚼片(每天1次,1次10mg)治疗;观察组(n=51)病人接受辅舒酮(早晚各1次,1次125μg)、孟鲁司特咀嚼片(每天1次,1次10mg)和噻托溴铵(每天1次,1次18μg)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病人症状评分及肺功能状况.结果 在各时间点,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人的肺功能指标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均得到了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日间和夜间的症状评分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夜间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噻托溴铵、孟鲁司特联合用药可使中度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临床症状、肺功能状态得到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和GRK3的变化规律。方法: 取Wistar大鼠12只, 随机均分为2组, 雌雄不拘。LPS组自尾静脉注射LPS 8 mg/kg, 生理盐水(NS)对照组注射等量NS。90 min放血活杀后取肺脏, 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GRK2、GRK3的变化。结果: LPS组GRK2表达显著高于NS对照组, LPS组和NS对照组GRK3均为阴性。结论: Wistar大鼠肺组织有丰富的GRK2表达, 但不表达GRK3; 内毒素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GRK2表达显著增加, 这可能是ALI大鼠肺组织β-AR下调和β-AR激动剂失敏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5.
灯盏花素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诱导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及灯盏花素的干预作用。方法 观察PAF对体外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RPMVEC)的形态、单层通透性、F 肌动蛋白 (F actin)的影响和灯盏花素干预后的变化 ,F acti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 PAF浓度大于 0 1mg·L-1作用 4 8h内观察到细胞脱落和破裂。 10mg·L-1PAF 12 0min内可使RPMVEC单层通透性增高、F actin解聚 ,灯盏花素可抑制上述变化。结论 ①PAF引起RPMVEC脱落和破裂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②PAF引起内皮单层通透性的增高的机制与F actin解聚密切相关。③灯盏花素可抑制PAF引起RPMVEC单层通透性的增高和F actin下降 ,对PAF引起的RPMVEC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6.
王苒  孙耕耘 《新医学》2007,38(3):176-178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1 683例下呼吸道患者的4 216份痰标本中培养阳性的非重复的1 725份痰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分离出的1 725株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测定.结果: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901株,占52.2 %,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大多数对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敏感,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氨曲南敏感率低;革兰阳性球菌288株,占16.7%,主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均对去甲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未发现耐去甲万古霉素菌株,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敏感率低;真菌536株,占31.1 %,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对常用抗真菌药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敏感率均较高.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见,其次为真菌;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敏感,而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均较高.因此,在未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前,可根据上述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以争取治疗时机,等药敏结果出来后再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7.
目的分析我院近10年肺栓塞(PE)诊治现况,探讨科室间对PE的诊治差异。方法分析2006年01月至2015年10月出院诊断为PE的患者资料,调查PE病例数、首诊科室、诊断方法;分析确诊PE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脑钠肽、下肢血管彩超、D-二聚体、动脉血气)、抗凝药物、抗凝开始时间、误诊以及转归等。结果 (1)共375例患者诊断为PE(确诊231例、临床诊断144例),CT肺动脉造影为确诊PE的主要方法[诊断221例(95.67%)];随年限增加,PE病例数逐年增加,其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和急诊科为诊断较多的前四位科室(分别为36.80%、23.81%、17.75%和8.23%);确诊PE患者死亡8例(3.46%),24例(10.39%)自动出院/转院;确诊PE首诊时误诊率为10.39%(24例);(2)确诊PE患者前三位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77.49%)、咳嗽(35.93%)和下肢肿胀(35.93%);(3)确诊PE前四位危险因素是卧床(20.35%)、癌症(16.02%)、深静脉血栓形成史(9.96%)和骨科术后(9.52%);(4)确诊PE患者中186例(80.52%)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32.03%患者确诊后第1天开始LMWH治疗;163例(70.56%)予华法林治疗;24例(10.39%)仅给予对症处理;出院时77例(33.33%)国际标准化比值达2~3;(5)呼吸科与其他科室比较:D-二聚体(χ2=4.025,P=0.045)、动脉血气(χ2=5.953,P=0.015)、心电图(χ2=5.682,P=0.017)和出院时患者INR达2~3执行情况(χ2=26.143,P0.001)优于其他科室,但心脏超声(χ2=2.153,P=0.142)、脑钠肽(χ2=0.019,P=0.891)、心肌酶谱(χ2=1.357,P=0.244)、肌钙蛋白(χ2=1.772,P=0.183)、下肢血管彩超检查(χ2=0.722,P=0.395)、对症处理(χ2=0.670,P=0.413)、确诊后第一天华法林抗凝(χ2=1.417,P=0.234)、确诊后第一天LMWH抗凝(χ2=3.362,P=0.067)、确诊后肝素与华法林同日重叠抗凝(χ2=3.482,P=0.062)并不优于其他科室。结论 PE患者高危因素多、临床表现不典型;我院临床医师对PE的诊断意识有增加,但辅助检查和危险分层意识尚较差,治疗水平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因子-1(MACC1)、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c-MET)联合癌胚抗原(CEA)在肺腺癌患者并发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91例胸腔积液患者(良性38例,肺腺癌53例)纳入研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胸腔积液中MACC1、c-MET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CEA浓度。结果肺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中MACC1、c-MET和CEA浓度明显高于良性患者胸腔积液中的含量(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MACC1和c-MET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腔积液中MACC1和c-MET含量呈正相关(r=0.728,P0.01)。根据ROC曲线,以MACC1浓度90.98 pg/ml为临界值,对肺腺癌患者并发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灵敏度为62.26%,特异度为84.21%;c-MET浓度757.67ng/ml为临界值,肺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灵敏度为52.83%,特异度为84.21%。MACC1联合cMET检测灵敏度为75.47%,特异度为92.11%;MACC1、c-MET联合CEA诊断的灵敏度为98.10%,特异度为100%。结论 MACC1和c-MET在肺腺癌患者并发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联合CEA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39.
目的研究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恶性肿瘤及纵隔肿物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科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经胸部CT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气管支气管旁肿物的94例患者行EBUS-TBNA检查结果。结果 94例患者中确诊肺恶性肿瘤80例;共穿刺150组淋巴结,每组平均穿刺2.4针,对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为93.0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3.62%;4例患者临床诊断结节病;4例患者临床诊断淋巴结炎。结论 EBUS-TBNA在纵隔、肺门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旁肿物的诊断和肺恶性肿瘤的分期上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是经济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0.
肺循环灌注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和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文献报道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块培养法、酶消化法和微载体法等。由于该技术出现的时间不长,不少细节尚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肺循环灌注对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atpulmonary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RPMVEC)的影响。材 料 和 方 法一、RPMVEC的分离和培养:取体重约150g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4只,随机分成3组,即Hanks液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