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中的技巧和临床疗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2009年间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127例上尿路结石病例,分析其碎石结果。结果 127例患者中,125例一期取净结石,2例需要二期取石,无1例转开放手术。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取石术术中仔细操作,注意细节及技巧可大幅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综述了水飞蓟宾对膀胱移行上皮细胞(TCC)的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探讨了该领域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在治疗膀胱癌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microRNA-613(miR-613)对裸鼠人前列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及侵袭的影响。方法在4组裸鼠腋下皮下分别注射对数生长期的前列腺癌细胞PC3-miR-NC、DU145-miR-NC和稳定表达miR-613的PC3-miR-613、DU145-miR-613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FZD7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FZD7、β-catenin、p-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结果PC3-miR-613、DU145-miR-613组移植瘤体积分别小于PC3-miR-NC、DU145-miR-NC组(P<0.05),且FZD7、β-catenin、p-β-catenin、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E-cadherin相对表达量增高。结论miR-613靶向FZD7抑制裸鼠人前列腺癌细胞移植瘤生长和侵袭进程。 相似文献
15.
等离子体切割术治疗高龄及高危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等离子体切割术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8例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等离子体前列腺切割术治疗。结果55例1次手术成功,2例因术后出血行二次电凝止血,1例分2次手术。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2min,平均失血量40mL,平均切割前列腺组织16g,未输血,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发生。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评分(QOL)由术前29.5±5.2和5.0±0.6下降至8.1±2.3和1.2±0.3,最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5.6±2.8)mL/s增加至术后(16.7±3.2)mL/s,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1例发生原有心、脑、肺、肾等合并症加重。结论等离子体前列腺切割术出血少,安全性高,尤其适合于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 相似文献
16.
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具.设置合理、内容全面的指标体系能帮助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护理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适当的监控和科学的评价,从而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具。设置合理、内容全面的指标体系能帮助护理管理人员对医院护理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适当的监控和科学的评价,从而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就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及其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期望对临床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水平,并计算NLR、LMR水平;术后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选择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影响因素。以NLR、LMR均数为标准区将患者分为高NLR组、低NLR组和高LMR组、低LMR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NLR、LMR对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合并高血压、有饮酒史、TNMⅢ~Ⅳ期、Gleason评分≥8分、术前PSA、术后切缘、NLR>4.77、LMR<2.83均为术后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ox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合并高血压、有饮酒史、TNMⅢ~Ⅳ期、术前PSA、术后切缘、NLR>4.77、LMR<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压力性尿失禁女性膀胱颈移动度及盆膈裂孔面积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07~2017-12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门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90例(病例组),同期选取无症状健康女性60例(对照组)。根据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位置,计算膀胱颈移动度,比较两组女性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移动度及相应盆膈裂孔面积变化。结果 静息状态病例组与对照组膀胱颈位置分别为(2.80±0.50)cm与(2.70±0.60)cm,Valsalva动作后分别为(-1.10±0.90)cm与(1.10±0.50)cm,病例组与对照组膀胱颈移动度分别为(2.90±1.10)cm与(1.70±0.60)cm。静息状态两组膀胱颈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后两组膀胱颈位置及膀胱颈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病例组与对照组盆膈裂孔面积分别为(14.80±1.80)cm2与(11.70±2.50)cm2,Valsalva动作后分别为(20.50±3.10)cm2与(15.40±2.20)cm2,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会阴盆底超声动态检查显示,压力性尿失禁女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位置明显降低、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盆膈裂孔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