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25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6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 (HO-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ontrol组)、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IPost组),每组15只。Control组大鼠建立窒息性心肺复苏脑损伤模型,RIPost组大鼠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在自主循环恢复后24 h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观察脑组织的损伤情况;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Nrf2、HO-1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
结果与Sham组相比,Control组呈急性缺血性改变,海马区神经元有明显的损伤,血清NSE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IPost组病理学改变轻于Control组,血清NSE含量也较Control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RIPost组的Nrf2核蛋白和HO-1蛋白表达均高于Sham组,且RIPost组HO-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ontr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Control组及RIPost组Nrf2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Post组HO-1 mRNA的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远隔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Nrf2 /HO-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2.
丙泊酚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脊髓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变化以及神经行为学和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丙泊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英脱利匹特组(B组)、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C组).采用球囊压迫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arlov评分法评价兔复灌后48 h神经行为学功能,显微镜下观察L4~L6脊髓组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监测复灌后48、72 h及1周HIF-1α的变化.结果 C组48 h神经行为学Tarlov评分[(3.0±1.3)分]明显高于A组[(1.0±1.2)分]和B组[(1.0±1.1)分](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元计数C组(8.5±3.5)显著高于A组(2.3±2.1)和B组(2.2±2.0).C组HIF-1α表达较其它两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丙泊酚能增加脊髓组织HIF-1α的表达,可能促进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使受损组织的血管再生与重建,从而发挥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道在神经外科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唤醒麻醉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行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鼻咽通气道组(A组)(n=20)和喉罩组(B组)(n=20)。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持续10分钟后浓度调至0.2~0.7μg/(kg·h)持续泵注,瑞芬太尼为0.05~0.2μg/(kg·min),保留自主呼吸,待意识消失后,A组置入鼻咽通气道,B组置入喉罩。记录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置入鼻咽通气道/喉罩后即刻(T1)、唤醒期间(T2)及拔出鼻咽通气道/喉罩后即刻(T3)的BP、HR、SPO2和RR的变化、唤醒时间、术中恶心呕吐、上呼吸道梗阻和躁动的发生率、术后咽部不适、咽痛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结果:T0时,A、B 两组SBP、DBP、HR和RR比较无差异(P>0.05);T1和T2时,A 组SBP 和DBP明显低于B组;A组HR和RR显著慢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唤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躁动率也低于B组(P<0.05)。B组术后咽部不适、咽痛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5)。结论:鼻咽通气道应用于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唤醒麻醉,易于建立人工气道并可维持自主呼吸,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病人舒适度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4.
硬膜外与静脉PCA用于食管癌术后镇痛的观察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0 引言 患者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 ,PCA)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和缓解术后疼痛 .我院在食管癌患者开胸手术后同时开展了硬膜外布比卡因自控镇痛 (PCEA)与静脉吗啡自控镇痛 (PCIA) ,我们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镇痛效果、安全性及其副作用 ,为临床使用PCA提供参考资料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心肺功能正常、ASAⅠ Ⅱ级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60例 ,术前访视时向患者展示PCA装置 ,对经解释不能正确理解视觉模拟评分 (VAS)规则及PCA泵使用的患者不列入研究 .所有患… 相似文献
45.
1 临床资料 胸科手术患者 90例 ,年龄 4 7~ 6 0岁 ,体质量 5 0~ 78kg,其中食管癌根治术 6 3例 ,肺叶切除术 17例 ,纵隔 10例 ,ASA - 随机分组 :A组吗啡镇痛组 (n=4 5 ) ,男 30例 ,女 15例 ,年龄 (5 5± 9)岁 ,体质量 (6 5± 13) kg;B组吗啡 +氟派啶组 (n=4 5例 ) ,男 35例 ,女 15例 ,年龄 (5 7± 7)岁 ,体质量(6 0± 4 ) kg.麻醉前 30 min im安定 10 m g,阿托品 0 .5mg.全麻采用静脉快速诱导 ,气管插管 ,维持持续吸异氟醚 ,间断给万克松 ,术毕待患者神志清醒 ,拔除气管导管 ,呼吸频率 (R)和潮气量 (VT)接近术前水平 ,呼吸空气 5 m … 相似文献
46.
去睾丸大鼠颌下腺FasL的免疫定位及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睾丸切除后 ,颌下腺FASL的免疫定位及其含量的变化 .方法 建立去势大鼠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实验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大鼠颌下腺进行定位分析并用图像灰度分析比较各组FasL的含量 .结果 3组大鼠颌下腺的浆液性腺泡的上皮细胞及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均呈FasL免疫反应阳性 ,阳性物质分布在胞质 ,胞核呈阴性反应 .实验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 ,颌下腺FasL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1.6± 1.2 )AU ,(7.3± 1.4 )AU和 (7.6± 1.0 )AU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和假手术组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去势大鼠颌下腺FasL含量升高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 .大鼠睾丸切除后 ,FasL的含量增加可能进一步介导颌下腺上皮细胞的凋亡 ,发挥其潜在的生理功能 . 相似文献
47.
高氧液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循环和血清丙二醛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高氧液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家兔休克90min后回输放血总量1/3的血液,同时分别输注复方乳酸钠(对照组,n=10)及高氧液(治疗组,n=10)。结果 再灌注后治疗组MAP迅速上长,于再灌注后3h显著高于对照组,CVP及HR较快恢复至休克前的水平,而血清丙二醛(MDA)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再灌注后MDA显著上升,而MAP进行性下降。结论 高氧液能迅速逆转失血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改变,有效防治休克。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蝶腭神经节阻滞(SPGB)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拟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55~75岁,BMI 18~29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SPGB组(S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25例。两组全麻方法一致,术毕S组接受经鼻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SPGB,C组不做任何处理。记录入室后即刻(T_0)、麻醉诱导后15 min(T_1)、夹闭后即刻(T_2)、再通后即刻(T_3)、术毕即刻(T_4)、拔管前即刻(T_5)、出室前即刻(T_6)的MAP、HR、术侧及非术侧rSO_2。记录术后6、12、24、48 h头痛(VAS疼痛评分3分)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记录烦躁、失眠、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等术后高灌注相关症状,脑出血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_0—T_6时两组HR、MAP和非术侧rS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T_4、T_6时两组术侧rS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S组T_5时术侧rSO_2明显降低(P0.05),术后6、12、24、48 h头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失眠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烦躁、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等术后高灌注相关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1例(4%)阻滞时出现血管损伤,C组术后2例(8%)发生术后脑出血。结论蝶腭神经节阻滞可以降低头痛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睡眠,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加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丙酮酸钠(SP)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组)、脑IR+生理盐水组(M组)、脑IR+丙酮酸钠组(P组)。S组行假手术处理,M组、P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阻断血流2 h,分别于血流再灌注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丙酮酸钠600 mg/kg。血流再灌注后24 h,采用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采用mNSS评分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leaved caspase-3、Bax、cleaved PARP-1蛋白含量以及细胞核内AIF蛋白含量,微板法测定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M组和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加,mNSS评分明显升高;M组cleaved caspase-3、Bax、cleaved PARP-1蛋白含量和AIF细胞核内蛋白含量明显升高,GSH与SOD水平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mNSS评分明显降低,cleaved caspase-3、Bax、cleaved PARP-1蛋白含量和AIF细胞核内蛋白含量明显降低,GSH与SOD水平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丙酮酸钠能够减轻大鼠脑IR损伤,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以及抑制氧化应激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腹腔注射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腹腔注射LPS 6、12 mg/kg及生理盐水.通过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在LPS腹腔注射后2、4、8、16和24 h,B组登台潜伏期明显延长,靶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A组仅在LPS腹腔注射后8 h时登台潜伏期延长及靶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与C组相比,在LPS腹腔注射后36 h,B组靶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LPS 12 mg/kg腹腔注射后可引起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