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25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6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氯胺酮麻醉时犬丘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揭示氯胺酮麻醉中枢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技术,选取16只犬,每只犬分别于清醒状态和麻醉后(氯胺酮2 mg/kg,静脉输入)行MRS扫描,采集丘脑内兴奋区(BOI)波谱.分析测定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酸(Gh)、γ-氨基丁酸(GABA)、胆碱类化合物(Cho)和肌酸(Cr)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清醒状态比较,静脉输入氯胺酮2 mg/ks后,丘脑区域NAA,Glu和Cho均明显降低(P<0.05);Cr,GABA在丘脑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氯胺酮麻醉对丘脑区域内NAA,Glu,Cho等神经递质均有影响,丘脑内递质的变化在氯胺酮的全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氯胺酮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对海马突触素的影响。方法:1周龄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与氯胺酮组相同体积的等渗盐水;氯胺酮100 mg组和50 mg组麻醉诱导时分别腹腔注射氯胺酮100和50mg/kg,以后每小时追加首次剂量的1/2,维持麻醉6h。麻醉后21d进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后取海马标本行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采集图像,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荧光半定量A值。结果:氯胺酮可导致大鼠的认知功能的降低,海马突触素表达增加(P<0.05),氯胺酮100 mg组和50 mg组之间海马突触素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可降低新生大鼠的认知功能,并上调海马突触素表达。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模型,探讨两种不同复苏方案对家兔的救治效果,旨在为临床院前急救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4只家兔改良复制成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完全随机分成四组,在实验设定的时间内,采用两种复苏方案进行救治,同时测定每个时间点上各项监测指标及记录各时间点上家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90 min实验结束时,处死家兔,统计出血量,补液量。结果 1)实验的30 min时,SWT、PT、LT组各组数值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模型复制成功;2)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较一致,60 min、90 min时,SWT组与LT和PT组两两比较,数值明显减小(P〈0.05),60 min时,PT组与LT组比较,数值略大于L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min时,LT组数值明显大于PT组(P〈0.05);3)BL测量上,60 min时,SWT组和LT组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但均比PT组数值小(P〈0.05),90 min时,三组数据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PT组数值最大LT组最小;4)失血量上,PT组数值均大于SWT和LT组(P〈0.05),LT和SWT组比较失血量改变不明显(P〉0.05)。补液量上,30~60 min、60~90 min两个时间段内时,LT组液体量明显少于PT组(P〈0.05)。结论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补液量少,并能较好的维持各项指标的稳定,疗效明显,对于临床创伤伤员的液体复苏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4.
25.
高氧液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多脏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高氧液向人体组织细胞直接供氧,改善肌体的缺血缺氧状态,探讨高氧液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多脏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36只,采用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检测多脏器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及血浆酸性磷酸酶(ACP)、镁离子(Mg2+)浓度等,小肠组织作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注90min后,高氧液治疗组肝、肾、肺、肠等组织器官中的MDA和TNF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则高于对照组,血ACP、Mg2+浓度高氧液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电镜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高氧液组不明显。结论高氧液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多脏器细胞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6.
氧平衡在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细胞和组织为适应低氧调节转录子诱导多种基因参与到血管形成、铁代谢、葡萄精代谢和细胞的增殖及存活,而回应这些反应的要素因子是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不断发展的生理学相关基因通过新的机制来降低细胞内氧浓度,上调感应和信号转导以触发HIF的低氧诱导转录活性.该途径最重要的是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和所有的真核生物中.现就HIF在生物医学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8例ASAⅠ-Ⅲ 级的喉气管狭窄择期手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A组)和局麻气管切开组(B组),每组24例。A组:快速麻醉诱导后置入双管型喉罩,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待气管切开后台上置入气管导管,拔除喉罩,通过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后继续手术。B组:先在局部麻醉下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继续手术。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 置入喉罩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即刻(T1)、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10min(T2)和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30min(T3)的MAP、 HR、SpO2变化。记录两组气管切开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所需时间、误吸和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观察麻醉前(T4)、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即刻(T5)、喉气管裂开成形术术毕即刻(T6)和术后30min(T7)4个时点的应激激素水平。结果:B组患者在T1时点的MAP、HR明显高于T0时点(P<0.01),T2、T3时点与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比较,T1时点的MAP、HR明显升高(P<0.01)。与B组病人相比,A组病人气管切开术的出血量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时间缩短,未发生误吸及气管痉挛,不良事件少(P<0.05)。B组自插管后各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A组在手术结束时血糖上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在T6和T7时点的血糖上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血皮质醇在T6时点均高于T4时点(P<0.05);T7时点的血皮质醇A组下降,而B组继续上升,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局部麻醉下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通气相比,双管型喉罩通气应用于喉气管裂开成形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同时能保证有效地通气,为喉气管狭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8.
29.
听诊法在硬膜外腔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仍是临床常用麻醉方法之一.麻醉医师通常以穿破黄韧带后阻力骤减的“落空感”和负压现象确定硬膜外间隙.Jacob将听诊法与阻力消失法结合,同时为穿刺者提供触觉和听觉的依据.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临床观察42例患者,以期比较各种指征的阳性率.1 临床资料和方法 42例患者,ASAI-II级,年龄11~72岁.拟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在三通管侧支上接一压力传感器接头,以其内部的聚乙烯膜代替听诊器拷贝膜.三通管的两端分别与Turky氏针和玻璃负压管相接.患者取左侧卧位行硬膜外穿刺.穿过棘间韧带后,Turky氏针尾端接听诊装…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评价异丙酚对健康志愿者局部脑血流的影响,初步筛选其全麻作用的中枢靶位.方法 健康志愿者7名,性别不限,年龄24~34岁,体重50~69 kg,ASA Ⅰ级.志愿者随机静脉输注生理盐水4 mg·kg-1·h-1(清醒状态)、异丙酚妓应室靶浓度1.5 μg/ml(镇静状态)和3.0 μg/ml(意识消失状态),间隔至少48 h.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0 min或达设定的效应室靶浓度后,稳定10 min,静脉注射99Tcm-双半胱乙酯0.5 mCi/kg,10 min后停止输注异丙酚使志愿者清醒,并在清醒后10 min内采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仪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 与清醒状态时比较,志愿者镇静状态时全脑CBF降低,大脑皮层rCBF降低(P<0.05),皮层下区rCBF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意识消失状态时全脑CBF、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rCBF均降低(P<0.05);与镇静状态时比较,志愿者意识消失状态时小脑、顶叶、丘脑、扣带回、海马和额叶rCBF降低(P<0.05).3种状态下全脑CBF与BIS呈正相关(r=0.883,P<0.05).结论 异丙酚产生镇静效应时,健康志愿者大脑皮层rCBF降低,产生意识消失效应时大脑皮层区和皮层下区rCBF均降低,尤其是丘脑、海马、扣带回等区域,提示这些区域可能是异丙酚麻醉的中枢作用靶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