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目的探讨98-方案诊治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以便进一步提高儿童ALL无事生存率(EFS)。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3年7月83例初诊儿童ALL临床资料,采用Kaplan Meier法评估各因素对患儿5年无事生存率(5-year EFS)的影响,组间患儿5-year EFS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变量的独立预后价值。结果83例儿童ALL完全缓解(CR)率为96.4%,总体5-year EFS为(62.0±6.0)%。多因素分析表明泼尼松诱导试验不良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其相对危险度(RR)为1.577;而治疗顺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其RR为0.443。泼尼松诱导试验高度敏感对预后不良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9%和76.7%,泼尼松诱导试验高度敏感+敏感对预后不良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和33.3%。结论采用98-方案治疗儿童ALL疗效满意,泼尼松诱导试验不良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泼尼松诱导试验高度敏感对预后不良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比较高,治疗顺从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及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农村养殖业兴旺发达,但由于养殖户大多为农民出身,缺乏家禽防疫知识和个人卫生知识,使我国布病发生率近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因此,对于布病的防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布病,农村地区俗称"羊病",家畜早期感染可致流产或死胎,人感染此病可导致发热、多汗、关节痛等。为了降低布病发病率,保护养殖者的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布病防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74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护理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控制率(82.4%)明显高于对照组(6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状况,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是一种有效的血压控制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4.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原名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HX),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和浸润,小儿多见。现对我院1982-1998年收治2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同时对于治疗方法做一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3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1.8:1。发病年龄:<1岁,7例(35%),~3岁,6例(30%),~5岁,3例(15%),>5岁,4例(20%)。2.临床表现皮疹,10例(50%),发热9例(45%),肝大和/或牌大10…  相似文献   
35.
细胞的恶性增殖是与失去控制细胞生长的负调节有关。TGF-β1是为数不多的负调控因子之一,因而TGF-β1系统紊乱与肿瘤形成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我们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血清TGF-β1进行动态观察,特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经我院临床、血象、骨髓进行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型,确诊的急性白血病(AL)。形态学分型,按1980和1986年全国白血病分型标准分型。免疫学分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骨髓阳性细胞率30%为阳性标准,所用单克隆抗体(M。Ah)中,B淋巴系列有;HLA-DR、CD;。、CD;。、CD。。、CD。。、Ig(。…  相似文献   
36.
目的 :①建立T细胞受体 (TCR)δ、γ基因重排双标记的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 (CPCR)—DNA定量方法 ,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化疗效应差异进行动态定量评价。②为确定PCR产物中ALL恶性细胞克隆的存在、印证CPCR方法的特异性 ,进行了PCR产物T—载体分子克隆测序。③为探讨ALL缓解前后TCRδV—D、γV—J连接区序列差异及其意义 ,对其进行了动态分析。方法 :采用 5’端修饰法设计引物 ,构建内参照竞争模板 ,建立了TCRδ、γ基因重排双标志的CPCR—DNA定量研究方法 ,对 96例ALL的完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F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FLAG方案[氟达拉滨30 mg/m2,d 1 ~ 5,阿糖胞苷2 g/m2,d 1 ~ 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g·d)]治疗的19例复发性ALL和NHL患儿临床资料,其中ALL 15例(初诊时高危8例,中危2例,低危5例),NHL 4例(临床分期为Ⅳ期);早期复发12例,晚期复发7例.观察其疗效、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1个疗程后,11例(73.3%)ALL患儿达完全缓解(CR),其中高危5例,中危1例,低危5例;2例(50.0%)NHL患儿达CR;6例(50.0%)早期复发患儿达CR,7例(100.0%)晚期复发患儿均达CR,CR率明显高于早期复发患儿(P < 0.05).13例CR患儿,中位无病生存时间5.5个月(2 ~ 12个月).血液学毒性Ⅳ级8例,Ⅲ级4例,Ⅱ级4例;合并感染13例(68.4%),均得到有效控制;肝脏毒性Ⅲ级1例,Ⅰ级2例,经治疗后均恢复.结论 F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性ALL及NHL疗效显著,尤其对于晚期复发患儿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岁[(8.06±3.71)岁].另取1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10岁[(7.24±2.54)岁].结合临床表现、诱导治疗骨髓完全缓解(CR)率、形态学CR状态下的微小残留病(MRD)、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等分析ALL患儿中EB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7例ALL患儿中检出EBV感染15例(31.9%),其中11例(23.40%)检出EBV DNA,EBV DNA水平为(3.28±5.95)×108copy·L-1;1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未检测到EBV DNA及EBV-CA-IgM.ALL中EBV感染组与非EBV感染组白细胞数分别为(78.00±58.38)×109 L-1、(27.46±60.10)×109 L-1(t=2.70,P=0.01),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 46.7%、87.5%(P<0.01),MRD>10-3分别为90.0%、26.1%(P<0.01),复发率分别为53.8%、13.8%(P<0.01),EFS率分别为 23.1%、82.8%(P<0.01).结论 ALL并EBV感染具有高白细胞数、低诱导治疗CR率、高复发率、低EFS率,提示EBV感染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亟待改善EBV感染ALL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探讨卡介苗(bac illus calm ette-guerin,BCG)对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扩增的影响。本实验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分为三个亚组即BCG组(单纯卡介苗),GTI组(细胞因子组)和GTIB组(细胞因子+卡介苗组)。培养至第9天,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并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结果表明:①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其中BCG组DC数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4.20,6.36,p均0.01),GTI组DC数与GTIB组DC数比较无显著差异(t=2.25;p0.05);②BCG组CD1 a+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3.04,p0.05),但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2.79,6.41,p均0.05);GTI组与GTIB组CD1 a+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5,p0.05)。BCG组HLA-DR+、CD83+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4.77,4.15;p0.05),而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6.65,3.19;p均0.05),GTI组HLA-DR+、CD83+细胞比例低于GTIB组(t分别为5.64,2.98;p均0.05)。结论:BCG不仅能促进白血病患儿外周血DC体外扩增,还能协同rhGM-CSF、rhTNF-α、rhIL-4促进DC成熟。  相似文献   
40.
探讨难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应用中等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的疗效 ,对难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采用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 ,每次0 5g Kg ,每 4周 1次 ,共用 4~ 6次。结果显示 ,1 5例患儿中 ,2例基本治愈 ,6例缓解 ,5例明显进步 ,1例无效 ,另 1例转成重型再障Ⅱ型 ,总有效率达 86 7%。因此 ,认为应用中等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难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 ,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