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目的:研究肠胃清逆转人结肠癌耐草酸铂(oxaliplatin,L—OHP)细胞(HCT116/L—OHP)的耐L—OHP作用,并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探讨其逆转耐药作用与细胞内铂含量,细胞摄入、排出L—OHP以及铜转运蛋白等的关系。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确定人结肠癌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明确药物血清对HCT116/L-0HP细胞耐L-OHP的逆转作用;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中铂的浓度,并检测加入药物血清后细胞内铂含量以及L—OHP摄入和排出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铜转运相关蛋白人铜转运蛋白1(humancoppertransporter1,hCTRl)、铜转运蛋白0t链(ATPaseCu”transportingalphapolypeptide,ATP7A')、P型铜转运ATP酶(copper—transportingP—typeadenosinetriphosphatase,ATP7B)、谷胱甘肽S一转移酶n(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的表达。结果:7.5%药物血清联合L—OHP对HCTll6/L—OHP细胞作用后,HCT116/L-OHP细胞对L—OHP的敏感性增加,半数抑制浓度由89μg/mL下降到32.45μg/mL,逆转指数达到2.74。HCTll6/L—OHP细胞内铂含量比HCT116细胞株降低;HCT116和HCT116/L—OHP细胞株经过7.50A中药血清联合L—OHP处理后,胞内铂-DNA含量比单独L—OHP处理细胞增加。肠胃清药物血清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及HCT116/L—OHP对L—OHP的吸收,同时抑制其排出。肠胃清药物血清联合L—OHP处理后HCT116/L-0HP细胞中ATP7A、ATP7B表达量相对于单独L—OHP处理者减少,hCTR1蛋白表达增多,但对GST-π、MRP2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肠胃清通过上调hCTR1蛋白的表达,下调ATP7A、ATP7B蛋白的表达,促进HCT116和HCT116/L—OHP细胞对L—OHP的摄入,抑制其对L—OHP的排出,增加细胞内铂-DNA加合物含量,从而逆转其耐药株HCT116/L—OHP对L-OHP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2.
手术是治疗实体肿瘤的最佳选择,切除肿瘤可以减轻机体肿瘤负荷,并清除肿瘤转移的主要来源。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原发肿瘤的切除实际上可能会促进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其具体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先后有很多理论试图解释这一现象,比如肿瘤稳态、免疫抑制,及最近提出的基于血管生成的肿瘤休眠学说等。目前认为肿瘤手术触发肿瘤血管生成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作为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明VEGF与肿瘤手术之间的关系,及这一关系在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将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以便为以后临床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急性时相蛋白C反应蛋白(CRP)与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早期失代偿阶段的关系。方法对正常及新发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7.99±0.48)mmol/L,胰岛B细胞功能早期失代偿阶段]患者检测CRP及空腹和100g馒头餐后2h血糖、胰岛素、CRP,并采用HOMA-β、△I120/△G120和(△I120/△G120)/HO-MA-IR评估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两组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MA-β和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120/△G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HOMA-IR校正以后的(△I120/△G120)/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在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早期失代偿阶段升高。C反应蛋白可能与胰岛B细胞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对小鼠原发瘤切除后肝内转移瘤生长的荧光成像及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人参皂苷Rg3抑制原发瘤切除促进转移瘤生长的内在机制.方法:慢病毒转染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BALB/c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BALB/c mice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 line,CT-26),用细胞悬液法构建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分为原发瘤切除组、原发瘤未切除组、人参皂苷Rg3组.采用切除原发瘤及人参皂苷Rg3治疗10d,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肝转移瘤的生长情况.应用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肿瘤转移灶情况.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移瘤MVD及细胞增殖,TUNEL技术检测转移瘤细胞凋亡.结果:应用慢病毒转染获得稳定表达高强度绿色荧光的CT-26-GFP细胞株.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治疗结束后,用波长470nm的蓝光激发,通过荧光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剖离肝脏转移灶发出绿色荧光.原发瘤切除后,人参皂苷Rg3组平均肝转移灶荧光值较原发瘤未切除组及原发瘤切除组有明显的下降(314.17±54.23,388.82±25.97,427.18±44.31);人参皂苷Rg3组、原发瘤未切除组和原发瘤切除组转移瘤发生率分别为40%,50%,100%;平均肝脏质量分别为2.92g±0.60g,3.80g±0.33g,3.98g±0.52g;转移瘤血管密度分别为27.10±3.41,42.60±8.42,62.40±5.08;转移瘤细胞Ki67的表达分别为34.70±6.46,54.30±8.98,65.20±3.82;转移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8.37±3.86,12.50±2.99,9.90±2.88.结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CT-26-GFP细胞系及其动物模型可以为原发瘤切除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能够客观定量评价肿瘤在小鼠肝脏的生长情况.人参皂苷Rg3明显抑制小鼠原发瘤切除后肝内转移瘤的生长,明显抑制转移瘤的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解毒方对人结肠癌HCT116/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裸鼠皮下移植瘤化疗的增效作用,初步探讨其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结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HCT116/L-OHP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奥沙利铂组、健脾解毒方组、健脾解毒方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健脾解毒方高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治疗中测量肿瘤的长径和短径,根据公式计算瘤体体积,描绘瘤体生长曲线,治疗结束后称取瘤质量,公式计算瘤体抑制率和瘤质量抑制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皮下移植瘤Caspase3的表达.结果:健脾解毒方高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的瘤体体积和瘤质量(995.54 mm3±87.26 mm3;0.85g±0.06 g)及健脾解毒方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的瘤体体积和瘤质量(1318.32 mm3±100.68mm3;1.06 g±0.07 g)明显低于单用健脾解毒方组(1967.83 mm3±178.83 mm3;1.71 g±0.11 g)或奥沙利铂组(1698.46 mm3±147.61 mm3;1.56g±0.12 g),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健脾解毒方高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的瘤体抑制率和瘤质量抑制率(55.63%;56.85%)及健脾解毒方低剂量联合奥沙利铂组的瘤体抑制率和瘤质量抑制率(41.25%;46.19%)明显高于单用健脾解毒方组(12.30%;13.20%)或奥沙利铂组(24.31%;20.81%),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健脾解毒方联合奥沙利铂组均可上调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健脾解毒方联合奥沙利铂能抑制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增加奥沙利铂的疗效,其增效的机制是通过上调Caspase3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6.
中药消癌平针剂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药消癌平(系用中药乌骨藤制成的静脉注射用针剂)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法将预成形RH导管选择性地插到肝动脉,然后根据造影后肿瘤供血情况有选择地将导管插到相应的肿瘤血管,缓慢地将消癌平针剂200~300ml注入,3~4周后重复插管治疗1次。结果: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好转率分别达到86.05%和73.53%。毒副反应很少发生,仅有轻度发热、关节疼痛和消化道反应,无肝肾功能及造血功能的损伤、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结论:消癌平是一种低毒性、有效的介入制剂,尤其适用于对晚期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H.pylori长期感染C57BL/6小鼠致胃黏膜病变及其致癌性,并从血管新生的角度探讨H.pylori感染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0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40只.正常组正常饲养,模型组经口直接灌服H.pylori标准株SS1,距末次灌胃后10 wk、25 wk、45 wk、72 wk分4批处死,每批每组各处死10只小鼠.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法观察H.pylori在胃黏膜的定植情况,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动物的胃窦、胃体及十二指肠黏膜的尿素酶实验、Giemsa染色结果均呈阴性,在末次接种H.pylori后第10周、第25周、第45周、第72周,模型组H.pylori的定植率分别为88.9%、100%、100%、100%;72 wk时,模型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00%,88.9%,77.8%,33.3%和22.2%,胃黏膜组织中MVD为18.56±2.62,较正常组(2.50±1.54)明显升高(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H.pylori长期感染诱发C57BL/6小鼠胃癌模型,且H.pylori可增加小鼠胃黏膜MVD,可能在胃黏膜的癌变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8.
健脾解毒方治疗裸鼠胃癌及其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健脾解毒方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部分机制。方法:建立裸鼠人胃癌MKN-45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替加氟组、健脾解毒方组、联合用药组4组,每组12只;给药14 d后观察各组对裸鼠胃癌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荷瘤裸鼠生存期的影响;TUNEL法检测各组胃癌细胞凋亡情况;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健脾解毒方干预后Bcl-2、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健脾解毒方组凋亡指数显著升高、Bcl-2 mRNA水平及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Bcl-2/Bax显著下降,健脾解毒方组和联合用药组均能明显抑制瘤体生长(P0.01),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P0.01)。联合用药组在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均优于单纯化疗药组和单纯健脾解毒方组(P0.05或P0.01)。结论:健脾解毒方能抑制裸鼠胃癌细胞生长,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9.
丹参酮Ⅱ A对小鼠肠癌皮下移植瘤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活性成分TanⅡA对肠癌小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腋下接种小鼠C26肠癌细胞,建立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TanⅡA低[0.5 m/(kg·d)]、中[1 mg/kg·d)]、高[2 mg/(kg·d)]剂量组、5-氟脲嘧啶[1 mg/kg·d)]组,经尾静脉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TanⅡA及5-氟脲嘧啶.每天1次,给药1 wk.给药7 d后摘除眼球取血,剥离瘤体,测量大小及质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D,HE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坏死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TanⅡA低、中、高剂量的肿瘤质量抑制率分别为:45.8%、60.3%及84.5%,肿瘤体积抑制率为:50.5%、60.7%及84.2%;模型组与低剂量组肿瘤组织以轻度坏死为主,MVD值分别为:86.5±14.6与73.5±19.8,中、高剂量组则以中、重度坏死为主,MVD值分别为:48.6±15.2与19.4±6.6;模型组血清VEGF的浓度显著锅于空白组,TanⅡA低、中、高剂量组VEGF抑制率分别为:15.8%、34.2%及74.8%.结论:TanⅡA能够抑制小鼠肠癌微血管生成,并对肠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抗肠癌作用与抑制VEGF、MVD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肠胃清含药血清对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人胃癌SGC7901细胞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及肠胃清药物血清低、中、高剂量组和5-氟尿嘧啶(5-FU)组、5-FU联合肠胃清中剂量组。用MTT法观察肠胃清药物血清对SGC790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胃清药物血清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测定细胞P53、Bax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细胞P53、Bax及Bcl-2基因表达。结果肠胃清药物血清能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同时明显抑制Bcl-2蛋白和基因的表达(P〈0.05或P〈0.01),增强P53、Bax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中药复方肠胃清能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53、Bax基因及抑制Bcl-2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