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7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41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分析硬质三维成形环在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左心瓣膜疾病合并中度FTR患者42例,在接受左心瓣膜心脏手术同时采用硬质三维成形环治疗FTR。对比分析手术前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室大小和肺动脉压力变化,评估三尖瓣成形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42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前三尖瓣反流均为中度,反流面积(6. 01±0. 98) cm~2,术后三尖瓣无反流患者39例(92. 86%),轻度反流患者3例(7. 14%),无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三尖瓣成形术后右心室均明显缩小(P 0. 05),肺动脉压力明显降低(P 0. 05)。结论对于合并中度FTR的左心系统瓣膜疾病患者,采用硬质三维成形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三尖瓣成形术后的疗效可能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42.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不图名利 ,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 ,对于军医大学的每位工作者都是应该必备的条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提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 ,继承、发展和传播知识 ,把临床医学教育的目标转移到培养有创造性人才上来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青年医师不但要参与繁忙的医疗工作 ,自身又要担负教学任务。我科在培养青年医师教员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介绍如下 :1 必须适应当今影像学科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已成为包括普通放射学 ,CT ,MRI,DSA ,超声学和核医学 ,以及介入放射治疗学等综…  相似文献   
43.
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微血管,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MVD与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星形细胞瘤的MVD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星形细胞瘤CT密度的不均匀性、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及增强程度与MVD明显相关,但星形细胞瘤的大小、部位与MVD无明显关系.结论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能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活性,术前分析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与MVD的关系,能更好的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4.
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离断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离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共10例病人,年龄6—18岁,均经手术证实。对所有患儿行EBCT增强扫描,并对图像行三维重建。结果:10例病人术前均得到正确诊断,其中8例为主动脉缩窄,2例为主动脉弓离断。EBCT均显示了全部8例主动脉缩窄及其缩窄的程度、形态,并显示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的关系。其中6例(75%)为局限性狭窄,2例(25%)形成中-重度长管状狭窄。合并畸形有: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肺动脉狭窄,1例合并二尖瓣狭窄,2例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弓离断病例,均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EBCT均显示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呈分离状。结论:EB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先天性主动脉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同时显示合并的胸部大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血清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CPB血清致伤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以TUNEL方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 CPB血清可致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0.1、1 mmol/L NAC减少CPB血清诱致的培养内皮细胞凋亡,10、100 mmol/L NAC加重CPB血清诱致的培养内皮细胞凋亡.结论 CPB血清诱致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低浓度NAC对CPB血清诱致的内皮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高浓度NAC加重CPB血清诱致的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6.
电子束CT和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和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2例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诊断为先心病的患者进行EBCT心血管造影检查,与导管法心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2例患者中,EBCT总体诊断符合率87.5%(28/32),TTE诊断符合率78.1%(25/32).EB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诊断准确率为96.6%(57/59),明显优于TTE的66.1%(39/59).而TTE对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97.7%(43/44),高于EBCT的81.8%(36/44).EBCT与TTE两者结合,可将诊断准确率提高为96.9%(31/32).结论 EBCT对先天性心脏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关系诊断准确率较高.将EBCT与TTE检查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各种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A549人肺腺癌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ATRA处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观察A549细胞生长情况并运用MTT法检测其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Western blot检测CDK4、Rb、p-ERK1/2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yclinD1mRNA水平。结果ATRA具有抑制A549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下调p-ERK1/2蛋白表达及CyclinD1mRNA水平的作用。结论ATRA可能通过下调A549细胞p-ERK1/2蛋白表达及CyclinD1mRNA水平,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从而影响其DNA的合成,抑制其恶性增殖。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利用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起搏模型,对心房颤动(房颤)早期的重构现象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心房肌细胞,并建立快速电场刺激起搏细胞模型,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刺激前后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周期,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培养至第4天,细胞生长密度可以达到瓶底70%左右,数目可达(2~3)×109/L,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90%以上培养细胞α-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了培养心房肌细胞及经电场刺激(600次/min,1·5V/cm)24h后的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周期,动作电位周期分别为(64·2±4·6)ms和(56·6±4·1)ms,刺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刺激后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去分化改变。结论:经快速起搏24h后,心房肌细胞发生了电及结构重构;利用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起搏的房颤模型,可以对房颤早期的重构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围手术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ebrandfactor,vWF)及血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s,CEC)数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低温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于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转流30分钟、开放主动脉5分钟、停机、停机后4小时和术后第1天晨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中vWF浓度,同时用Percol密度梯度离心法对患者血中CEC进行计数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转流30分钟、开放主动脉5分钟、停机、停体外循环后4小时、术后第1天晨vWF水平和CEC数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  相似文献   
50.
目的 通过检测心房颤动(房颤)与窦性心律患者右心耳组织中microRNA-1、microRNA-133及microRNA-34a的表达差异,及其可能靶蛋白锚蛋白-B (Ankyrin-B )的表达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从microRNAs调控水平研究房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方法 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4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行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房颤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2.9±5.8)岁]和窦性心律组[男9例,女11例;年龄(52.4±6.2)岁] 。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Real-time quantitive PCR)法检测患者右心耳组织中microRNA-1、microRNA-133及microRNA-34a的表达,ΔΔCt法计算结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Ankyrin-B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组织中Ankyrin-B的表达变化。 结果 房颤组患者右心房组织中的microRNA-1表达较窦性心律组显著降低(0.559±0.252 vs. 3.997±1.251;t =-21.455,P=0.000),microRNA-133的表达较窦性心律组显著降低(0.630±0.238 vs. 5.514±1.549;t =24.133,P=0.000),而microRNA-34a的表达较窦性心律组增高(4.783±2.012 vs. 1.350±0.638,t =12.596,P=0.000)。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均显示房颤组心房组织Ankyrin-B表达较窦性心律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6±0.45 vs. 1.09±0.42;t =-3.396,P=0.001)。结论 MicroRNA-34a可能通过调节Ankyrin-B蛋白的表达,从而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