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食管心房调搏 (TEAP)对心源性晕厥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70例无明确心脏病史 ,但伴有心悸的晕厥患者 ,给予TEAP检查 ,其中 2 9例窦房结 (SN)和 (或 )房室结 (AVN)功能低下者 ,又给予阿托品阻滞试验。结果 :SN与AVN功能低下检出率分别为 2 8.5 7% (2 0 /70 )与 34 .2 9% (2 4/70 ) ,其中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性SN与AVN功能低下检出率分别为 17.2 4% (5 /2 9)与 72 .41% (2 1/2 9) ,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5 .71% (4/70 ) ,诱发快速房颤 (Af)与房扑 (AF)共 7.14% (5 /70 )。结论 :TEAP结合阿托品阻滞试验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源性晕厥的病因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出现心力衰竭时所发生的心律失常及其与心力衰竭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已确诊为DCM心力衰竭患者93例,分别实施6min步行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按心力衰竭程度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随后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上述每组病例DCG至少检出2类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其次是房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A、B、C三组心力衰竭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排序依次为C组〉B组〉A组,经方差分析,C组、B组与A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而c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F=3.67,P〈0.05)。结论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类型多样,多为复合型,其严重程度与心力衰竭程度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心率恢复(HRR)对2型糖尿病患者新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检测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sCRP正常组、hsCRP异常组;再于当日或一周内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根据运动后HRR情况分为HRR正常组、HRR异常组;并根据血清hsCRP正常、异常和HRR正常、异常进行交叉组合分成4组:Ⅰ组为hsCRP正常、HRR正常,Ⅱ组为hsCRP正常、HRR异常,Ⅲ组为hsCRP异常、HRR正常,Ⅳ组为hsCRP异常、HRR异常。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血管事件的情况,随访2年~3年。结果:1、发生心血管事件52例,总发生率33.3%。2、hsCRP正常组、异常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4%和46.1%,两者间有显著差异;将hsCRP异常作为预测标准,其相对危险度为2.8。3、HRR正常组、异常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和53.8%,两者间有显著差异;将HRR异常作为预测标准,其相对危险度为16.9。4、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9%、31.3%、3.6%、65.6%,4组间有显著差异。其中,Ⅰ组与Ⅲ组间无显著差异,Ⅰ组、Ⅲ组与Ⅱ组、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Ⅳ组间有显著差异。Ⅱ组、Ⅲ组、Ⅳ组相对于Ⅰ组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10.9、1.3、23。结论:HRR异常及hsCRP异常均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预测指标,且HRR异常的预测价值更高;联合应用hsCRP与HRR两项指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血管事件的筛查,可进一步提高对风险评估的准确率,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对咳嗽性晕厥(C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该院门诊或住院CS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有晕厥史的拟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SVVS)的患者79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HUT,观察HUT中咳嗽反应,咳嗽引发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HUT阳性结果及血流动力学类型.结果 观察组患者咳嗽诱发晕厥4例(8.51%),晕厥先兆26例(55.32%),无症状17例(36.17%),对照组79例(100.00%)均无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反应总阳性率为63.83%,特异性为100.00%.各组患者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症状者舒张压与观察组晕厥者、观察组晕厥先兆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无症状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UT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流动力学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T中剧烈咳嗽可引起CS患者血压下降,诱发晕厥或晕厥先兆,能提高CS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对怀疑诊断为CS的患者,尤其是病史不清的CS患者的诊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食管心房调搏对心源性晕厥病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TEAP)对心源性晕厥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无明确心脏病史,但伴有心悸的晕厥患者,给予TEAP检查,其中29例窦房结(SN)和(或)房室结(AVN)功能低下者,又给予予阿托品阻滞试验。结果:SN与AVN功能低下检出率分别为28.57%(20/70)与34.29%(24/70),其中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性SN与AVN功能低玩下检出率分别为17.24%(5/29)与72.41%(21/29),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SVT)5.71%(4/70),诱发快速房颤(Af)与房扑(AF)共7.14%(5/70)。结论:TEAP结合阿托品阻滞试验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心源性晕厥的病因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直接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日益增多,远期预后形势严峻,加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监测对延缓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功能科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离院前1周行24 h长程动态心电图记录、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N)分级测评,并采集血样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绘制DC和NYHN分级预测预后不良事件(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建立DC危险评价体系,分为DC危险评价体系低危组(53例)、DC危险评价体系中危组(39例)、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30例)。同时依据NYHN分级将患者分为NYHN低危组(38例)、NYHN中危组(44例)、NYHN高危组(40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预后良好62例,预后不良60例。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率为49.2%。DC、NYHN分级预测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6与0.690、0.936与0.611。依据DC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临界值构建DC危险评价体系。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中、高危组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DC危险评价体系、NYHN低危组(P<0.05)。DC危险评价体系低、中危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DC危险评价体系高危组(P<0.05)。不同NYHN危险程度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DC危险评价体系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的预测效能优于NYHN分级。糖尿病病史、NYHN分级、LVEF<45%、贫血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DC危险评价体系中、高危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由β受体阻滞剂诱发的6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从临床角度探讨了该类药物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3-54岁,平均 39.33岁;体重 50- 100kg,平均 65.67kg。原发病:扩张型心肌病(DCM)4例,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并关闭不全1例,Marfan氏综合征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1例。心功能(NYHA分级):6例入院时均为Ⅳ级,经常规抗心衰治疗,4例恢复到Ⅱ级,2例恢复到Ⅱ-Ⅲ级。…  相似文献   
18.
短P-R间期综合征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P-R间期综合征的原因。方法:对15例短P-R间期综合征的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然后对检查结果及参数对比分析。结果:房室结双径路(DAVNP)检出率66.67%(10/15),L-G-L综合征检出率26.67%(4/15),潜在性预激综合征检出率6.67%(1/15)。结论:短P-R间期综合征最多见原因是房室结双径路,其次是L-G-L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立性T波改变的发生机制及其与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础倾斜试验(BTTT)检出或确认既往无晕厥病史和有晕厥病史的直立性T波改变患者。然后进行BTTT和/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NTTT)。结果502例直立性T波改变患者,有325例在直立倾斜试验(TTT)中发生晕厥或晕厥先兆,总阳性率为64.7%,其中42例出现在BTTT中,占8.4%,283例出现在随后的NTTT中,占56.4%。既往无晕厥病史和有晕厥病史者的直立TTT阳性率分别是44.7%、82.6%,后者明显高于前者。结论直立性T波改变不是单一的心电现象,是伴随神经一体液调节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相关症候群,易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是需要治疗的临床综合征,与VVS有密切的相关性,应当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redmill exercise test,TET)作为一种缺血激发试验,可以通过增加心脏的负荷,心肌的氧耗而诱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表现为心电图的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