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判断脑缺血的价值。方法对63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实时监测,观察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对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63例中,术后12例发生脑梗死。①术中SEP的P40下降≥50%者16例,9例术后发生脑梗死(56.2%);P40下降〈50%者47例,3例术后发生脑梗死(6.4%),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9例有脑电图改变(14%),其中8例松开或调整阻断夹2min后,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恢复80%。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快活动α波轻度减少,慢活动θ波增加30%-40%,δ波波幅无明显变化。③63例载瘤动脉被阻断时间为3-59min,阻断时间〈16min者23例,均无脑梗死发生;≥16min者40例,12例发生脑梗死。结论术中动态监测SEP、脑电图的变化,可为判断阻断区脑缺血状态提供重要的信息;为术者提供临时血管阻断的时限信息,并对术后出现脑梗死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量化分析体内、外不同环境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弹性参数检测的影响.方法 应用SWE技术对3例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在术前、术后分别对粥样硬化斑块相同取样区域进行测量,获得810个弹性参数的平均值,量化分析比较在体和离体条件下斑块弹性模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 在体组帧间变异系数(CVA)变化范围为0.043~0.432,离体组帧间变异系数(CVB)变化范围为0.005~0.093.在体组组内相关系数(CCA)变化范围为0.678~0.815,离体组组内相关系数(CCB)变化范围为0.755~0.999 (P均小于0.01).两组间剪切波速度的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两组结果呈直线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880,决定系数R2=0.775 (P=0.002).结论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人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弹性参数,结果稳定、可靠.人体内的复杂环境对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弹性参数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该影响遵循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长期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4 月- 2012 年12 月本院神经外科因颅内多发动脉瘤而施行开颅手术40 例的临床资料,共94 个动脉瘤,一期手术34 例,二期手术6 例。动脉瘤直接夹闭85 个,孤立2 个,切除1 个,6 个未破裂动脉瘤未予手术处理。根据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良好率、病死率,Glasgow 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 标准评价患者近远期预后。 结果 40 例出院时疗效良好率(GOS 评分4 - 5 分) 为92.25%(37/40),不良率(GOS 评分1 - 3 分)7.25%(3/40),手术相关病死率2.50%(1/40) ;随访期间(8 - 40 个月)疗效良好率(GOS 评分4 - 5 分)91.67%(33/36),不良率(GOS 评分1 - 3 分)8.33%(3/36),病死率2.78%(1/36)。 结论 采取良好的策略是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关键,并能带来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4.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总结3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的手术经验。共夹闭41个动脉瘤,动脉瘤孤立并切除2例,动脉瘤包裹1例。绝大部分病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血管阻断的同时给予脑保护剂治疗,应用电生理监测。5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低温停循环条件下夹闭动脉瘤。结果28例术后行DSA检查,示动脉瘤夹闭满意27例。早期结果好(GOS4-5分)25例,差(GOS2-3分)7例,死亡3例。对31例随访3个月-8年,结果好27例,差2例.死亡2例。主要并发症有偏瘫、脑神经麻痹、脑脊液耳漏和颅内感染等。结论后循环动脉瘤中巨型和大型者较前循环动脉瘤更为常见。手术应从入路选择、术中脑保护、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合理处理动脉瘤、亚低温及深低温停循环的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5.
舌下神经鞘瘤三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例1男,35岁。头痛10年,右半侧舌肌萎缩、纤颤、伸舌右偏2年。X线舌下神经管断层见右侧右下神经管扩大。CT示小脑延髓外侧池一低密度不规则影,大小4.0cm×3.5cm;MRI示舌下神经管区长T1、长T2信号,呈分叶状,管外部分约1.0cm×1.5c...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手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了手术直接夹闭或动脉瘤孤立+旁路移植手术。术中分别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术中微血管多普勒对动脉瘤及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的检测,以及在动脉瘤孤立后进行移植血管和吻合血管血流的检测。结果巨大动脉瘤内血流的多普勒波谱主要表现为4种:无波形;间断不连续波形;双向波形;单向波形,但速度均小于载瘤动脉的速度。5例直接塑形夹闭动脉瘤中,其中2例在夹闭后证实有载瘤动脉或邻近血管的狭窄。7例旁路移植手术中,多普勒检测移植血管均通畅。1例单纯孤立术夹闭后检测瘤内无血流。结论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中,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49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9±11)岁;35例动脉瘤破裂,14例未破裂;治疗策略有一期手术(一侧入路夹闭所有动脉瘤),二期治疗(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和部分治疗(只处理责任动脉瘤).随访中复查脑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结果 一期手术32例(65.3%),二期治疗9例(18.4%),部分治疗8例(16.3%).47例随访4 ~ 49个月,平均(22 ±7)个月.术后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根据GOS评分,患者预后良好(4~5分)41例(83.7%),残疾(2~3分)6例(12.2%),死亡(1分)2例(4.1%).结论 在具有娴熟手术技术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患者,根据动脉瘤和患者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能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根据体质量,采用计算机法将其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16只)、VNS治疗组(16只),每组又随机平均分为刺激左、右侧迷走神经亚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模型。造模后30 min,给予VNS治疗组大鼠颈部迷走神经刺激,刺激强度0.5mA,间期0.5ms,频率20Hz,在1h内每隔5min刺激1次,每次持续30s。不给予模型组大鼠刺激,对假手术组大鼠既不栓塞血管也不刺激神经。操作过程中监测损伤侧脑体感诱发电位(SEP,包括N1波幅和P1潜伏期)的变化;造模前5min开始,造模后150min结束。造模后24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处死大鼠,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1)在刺激左侧迷走神经的大鼠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及VNS治疗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0.4±0.2)、(9.5±0.4)及(6.4±0.3)分;在刺激右侧迷走神经的大鼠中,3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0.6±0.2)、(9.3±0.4)和(6.9±0.4)分。模型组的评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VNS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减少[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分别为(120±7)、(56±7)mm3;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分别为(115±10)、(54±8)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假手术组和VNS组比较,模型组的SEP波形中的N1波幅下降、P1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VNS治疗组中刺激左、右侧迷走神经,在脑梗死体积、神经行为学评分、SEP波形中的N1波幅和P1潜伏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刺激左侧还是右侧迷走神经,对缺血性脑损伤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9.
70.
背景 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状态可以治疗不可夹闭的基底动脉干梭形动脉瘤。本研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建立基底动脉干梭形动脉瘤计算机模型并研究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用MIMICS、ANSYS和CFX软件建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三维数字化模型。将模型设置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模式和边界条件,在动脉瘤内和动脉瘤壁上分别随机选取30个坐标点,计算坐标点血液流速,壁压力和壁剪切力,分析不同模式下相关的力学参数特征,比较不同模式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分别计算30个坐标点壁剪切力,壁压力和血流速度的均值并进行比较,模型A和模型B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和动脉瘤壁剪切力较其他模型高,模型A、E和F的动脉瘤壁压力高于其它模型。结论 基底动脉干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模型可靠、实用,可以为基底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通过改变基底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可夹闭的梭形基底动脉干动脉瘤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对于梭形基底动脉瘤,阻断双侧椎动脉要非常慎重,要在后交通动脉的侧枝循环或有效的高流量架桥血流保证基底动脉穿通支有一定灌注压情况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