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5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术中扩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电生理学监测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3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中采用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追踪并重建锥体束,电生理学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结果 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异常5例(12.82%);运动诱发电位异常6例(15.38%),2例(5.13%)经DTI证实锥体束体积减少;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明显变化。术中MRI显示病变全切除36例(92.31%),次全切除3例(7.69%),术后临床症状改善29例(74.36%)、无明显变化4例(10.26%)、新发面瘫3例(7.69%)、运动障碍加重2例(5.13%),意识障碍合并肺部感染致死亡1例(2.56%)。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5分27例(69.23%)、4分7例(17.95%)、3分4例(10.26%)、1分1例(2.56%)。结论术中联合应用DTI和电生理学监测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52.
<正>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中国卒中学会总结近5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形成总结及推荐意见稿,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本指南,本部分主要适用于脑出血患者的管理(图1)。1诊断及病因筛查1.1院前处置与诊断推荐意见:·患者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当立即分诊至卒中单元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Ⅰ类推荐,A级证据)。1.2严重程度评分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符合标准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2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镜手术组(140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清除血肿)和显微手术组(140例,采用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结果 内镜手术组血肿完全清除率(74.3%)明显高于显微手术组(60.0%,P<0.05)。内镜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1.4%,2/140)明显低于显微手术组(6.4%,9/140;P<0.05)。出院时,内镜手术组GOS评分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P<0.05)。术后1年,内镜手术组mRS评分明显优于显微手术组(P<0.05)。结论 相较于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血肿清除效果较好,再发出血较少,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4.
目的建立创伤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探讨便携式超声在创伤性脑出血院前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动物实验选取雌性五指山猪6只。制备创伤性脑出血动物模型成功后行超声引导下脑室置管术,记录开颅窗所需时间,手术前后动物的瞳孔直径、肢体活动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6只实验猪均建模成功,动物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建模成功率100%。使用微型电动开颅钻打开直径1 cm的颅窗需要(2.33±0.61)min。对实验动物行超声引导下脑室置管减颅压,减压后实验动物散大的瞳孔于(8.2±4.4)min逐渐回缩,肢体活动于(2.4±0.7)h后逐渐恢复。脑室置管减压后血压收缩压为(127.00±5.66)mmHg(1 mmHg=0.133 kPa),高于减压前的(103.33±3.33)mmHg(t=4.996,P=0.004);减压前心率减慢为(75.17±4.31)次/min,减压后2 h恢复至(90.17±3.76)次/min(t=5.839,P=0.002)。 结论便携式超声应用于创伤性脑出血,有助于实现快速损伤控制,从而能够为后期救治争取时间并改善预后。便携式超声引导下救治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为临床创伤性脑出血的院前救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6只)、电凝单侧结扎组(7只)和电凝双侧结扎组(7只)。采用三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梗死前后的脑血流量的相对值,24h后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①线栓组(9.6±0.6)和电凝双侧结扎组(9.8±0.6)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5.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线栓组(132±16)mm3和电凝双侧结扎组(142±20)mm3大鼠的梗死体积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40±1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电凝双侧结扎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低于电凝单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线栓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高于电凝双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模型。  相似文献   
56.
动脉瘤的制作方法较多,但尚无一种模型能够解释人动脉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病理、生化、分子等诸方面的特征,而利用酶诱导动脉瘤模型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应用弹性蛋白水解酶灌注大鼠颈动脉在大鼠体内诱导颈动脉梭形动脉瘤。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重量250~300 g,动物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20只,阴性对照组10只。1·2模型制作方法及喂养:2·5%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成功后,颈前正中切口,暴露并打开颈动脉鞘,以解剖显微镜测微计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 mm处直径大小。临时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微导管达…  相似文献   
57.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最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联合术中磁共振(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MRI)导航在颅内病变穿刺活检的应用.方法 使用兼具有1H-MRS功能的1.5 T术中磁共振系统,并配有导航计算机成像系统.26例颅内病变患者,先使用1H-MRS分析病灶组织生化及代谢情况,然后在iMRI导航引导下根据病变不同部位代谢情况对病变相应区域进行穿刺活检.结果 26例患者穿刺成功,25例病变组织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如严重出血、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等.结论 1H-MRS分析能提供病变的代谢信息,并帮助确定最佳活检取材点,iMRI导航能精确定位,并在术中明确取材位置和排除出血等并发症,1H-MRS联合iMRI导航在颅内病变活检是一种精准、有效、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假阴性"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1月-2011年10月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阴性"患者手术治疗经过,分析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性方面的局限性及应对原则.结果 7例患者均于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阴性".但在剪开或刺破动脉瘤瘤体后出现少量渗血.经迅速清理瘤颈渗血并调整动脉瘤瘤夹位置,渗血消失.结论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是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的重要方法.但具有一定局限性,瘤颈较宽、瘤颈血栓形成或血管壁粥样硬化,以及蛛网膜分离不完全等情况均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对于术中夹闭动脉瘤后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阴性"的患者,仍需配合其他监测方法,进一步确认动脉瘤夹闭情况.  相似文献   
60.
背景 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状态可以治疗不可夹闭的基底动脉干梭形动脉瘤。本研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建立基底动脉干梭形动脉瘤计算机模型并研究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用MIMICS、ANSYS和CFX软件建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三维数字化模型。将模型设置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模式和边界条件,在动脉瘤内和动脉瘤壁上分别随机选取30个坐标点,计算坐标点血液流速,壁压力和壁剪切力,分析不同模式下相关的力学参数特征,比较不同模式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分别计算30个坐标点壁剪切力,壁压力和血流速度的均值并进行比较,模型A和模型B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和动脉瘤壁剪切力较其他模型高,模型A、E和F的动脉瘤壁压力高于其它模型。结论 基底动脉干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模型可靠、实用,可以为基底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通过改变基底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可夹闭的梭形基底动脉干动脉瘤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对于梭形基底动脉瘤,阻断双侧椎动脉要非常慎重,要在后交通动脉的侧枝循环或有效的高流量架桥血流保证基底动脉穿通支有一定灌注压情况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