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3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29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129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39岁,男女比例为1∶2.69;新诊断患者87例(67.4%),持续性ITP者7例(5.4%),慢性ITP者35例(27.1%)。其中重症ITP者81例(62.79%)。抗核抗体(ANA)阳性率25.74%(26/101),ANA阳性与ANA阴性患者、Hp阳性与Hp阴性患者总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组的完全缓解(CR)率高于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与大剂量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白细胞介素11(IL‐11)相比,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IVIg治疗组血小板(PLT)升至高峰的时间最短。结论ITP患者以育龄期女性多见,常规剂量地塞米松联合IVIg治疗起效时间短,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472.
目的 观察CM-Dil标记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植入放射损伤骨骼肌后的病理学改变,探讨ASCs对兔骨骼肌放射损伤的修复影响.方法 64只新西兰兔单侧臀部予9 MeV电子线单次照射80 Gy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Cs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32只,照射24 h后照射侧分别肌肉注射1 ml含5×107/ml标记后ASCs的PBS悬液和1 mlPBS缓冲液,未照射一侧作为各组正常对照.分别于照射后1、4、8和26周收集各组实验动物肌肉标本.观察标记后ASCs在骨骼肌组织中的分布及迁移,分析骨骼肌损伤病理学分级,观察4和26周时肌组织超微病理结构改变.结果 标记后的ASCs能在损伤部位迁移.ASCs组受照射骨骼肌组织病理损伤分级较PBS组在照射后1、4、8、26周显著减低(U=11.5、12.0、11.0,P<0.05).ASCs组26周时再生肌细胞数(27.01土9.36)显著高于PBS组(5.23 ±4.23)(t=15.12,P<0.05).ASCs组4和26周肌原纤维损伤程度较PBS组轻,26周ASCs组肌细胞肌间隙可见肌原纤维状结构增生.结论 ASCs能减轻受照射骨骼肌的病理组织学损伤,促进肌卫星细胞的代偿增生、再生肌组织,可能是修复骨骼肌放射损伤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473.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复合0.5%左旋布比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复合0.5%左旋布比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组(P组)和生理盐水(C组);观察苏醒拔管后、术后1、2、4、6、12、24h疼痛数字(NRS)评分和舒适(BCS)评分,如NRS评分大于4分静脉给予地佐辛5mg/次,直至评分小于3分,记录术后24h内地佐辛、首次补救镇痛药的时间和满意率,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不良反应。结果最终P组32例,C组31例患者纳入分析。与C组比较,术后4、6、12和24hP组NRS评分明显降低、BC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术后24h内P组地佐辛用量明显减少、首次补救镇痛药时间明显延长、满意率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复合0.5%左旋布比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能有效抑制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高,是该类手术术后疼痛干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4.
目的:探讨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采用益肾化湿颗粒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益肾化湿颗粒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各40例。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空腹血糖(7.11±0.72)mmol/L、血红蛋白(7.32±0.69)%优于对照组(8.44±1.85)mmol/L、(8.69±0.23)g/L(P〈0.05)。结论采用益肾化湿颗粒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75.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探讨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自2005年5月~2006年3月,其中2例采用HLA相合的同胞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9例采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平均时间为11.3 d,血小板≥20×109/L平均时间为16.3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严重GVHD发生,中位随访时间11(2~24)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6.
患者女,39岁.因活动后头昏,乏力20 d,咯血丝10 d,于2006年12月13日入院.入院体检:T 37.4℃.重度贫血貌,皮肤无黄染,双下肢皮肤散在陈旧性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477.
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肝纤维化、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预后将185例HBV-ACLF患者分为好转组(116例)和无效组(69例),检测血清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AFP水平,分析肝纤维化等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好转组和无效组性别、HBV基因型、HBeAg阳性率、HBV DNA载量、ALT、Alb、CH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好转组和无效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3.3±10.1)岁和(48.7±10.1)岁,TBil分别为(295.9±99.6)μmol/L、(355.4±136.8)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分别为(34.5±7.9)%、(30.4±7.6)%,AFP分别为85(9~4760)ng/L、26(4~529)ng/L,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0.009、0.0007、0.000),肝纤维化指标中,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与Ⅳ型胶原(C-Ⅳ)好转组和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层粘连蛋白(LN)好转组和无效组分别为657(45~1616)μg/L、306(29~172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LN、AFP、TBil、PTA水平、年龄可能对HBV感染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78.
干酪性鼻炎及鼻窦炎的临床及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酪性鼻炎及干酪性鼻窦炎为少见的鼻科疾病[1 ,2 ] ,是鼻腔或鼻窦内积聚恶臭的干酪状 (豆渣样 )团块 ,日久侵蚀周围组织和骨质 ,严重者可发生鼻面部畸形 ,病因不明 ,临床上易与鼻霉菌病、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等相混淆而误诊 ,部分需与恶性肿瘤或粘液囊肿鉴别。手术发现味臭的干酪样物质后可以确诊。对我院 1998~ 2 0 0 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干酪性鼻炎或鼻窦炎7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4例 ,女 3例 ,年龄 31~ 6 2岁。额窦 1例 ,上颌窦 5例 (6侧 ) ,干酪性鼻炎 1例伴有鼻石 ,1例伴有颊部肿胀变形。主要临床症…  相似文献   
479.
孙志强 《新医学》1997,28(2):70-70
探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硬肿症的治疗经验。对16例胎龄小于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硬肿症治疗进行了综合分析。16例中实现死亡8例,病死率50%。加强管理,使用抗氧化剂治疗,积极改善微循环障碍是现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80.
【摘要】目的 研究ribosomal protein L34 (RPL34)基因敲低后对皮肤SCC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免疫组化对14例皮肤cSCC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的组织进行RPL34表达分析。然后利用慢病毒感染皮肤鳞癌SCL-1 细胞RPL34表达进行基因敲低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MTT检测细胞增殖,qPCR检测目的基因敲减效率,Western blot分析RPL34表达水平。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α设定为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免疫组化实验中,cSCC肿瘤组织中RPL34在细胞浆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皮肤组织(cSCC组细胞核表达评分为2.929±1.542,细胞浆表达评分为2.143±1.956,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细胞核表达评分为2.563 ±1.153,细胞浆表达评分为0.500±0.516。)。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在空白对照组凋亡率为4.58 %,而RPL34-shRNA组的凋亡率为9.42%(P<0.05)。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实验组(shRPL34)处于S期的细胞增多(P<0.05),处于G1期的细胞减少(P<0.05),处于G2/M期的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MTT检测细胞增殖,shRPL34组的SCL-1细胞OD490吸光率及吸收率变化倍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提示具有活力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qPCR结果中,经shRNA慢病毒感染后,实验组SCL-1细胞中RPL34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受到抑制,敲减效率达到85.1%(p<0.05)。结论 RPL34在cSCC中可以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干扰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