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79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了解斑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结果的相符程度,为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在机体铁营养状况评价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贫血调查的基础上取60名12~16岁的中小学生静脉血,分离血清后分别对同一样本用常规方法和斑点法对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浓度进行测定.同时随机抽取32份样品,定量滴涂在滤纸片上,在室温保存2周后采用斑点法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浓度.结果: 常规方法与斑点法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浓度分别为26.8 nmol/L和25.6 nmol/L(P>0.05),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呈直线相关(r=0.93,P<0.01).以>26.5 nmol/L作为铁缺乏的诊断标准,与常规法相比较,斑点法对铁缺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和100%.经斑点法处理的样品在室温(18~25 ℃)下保存2周后,其测定结果仍与常规方法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Kappa=0.727 7).结论: 斑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浓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于斑点法在样品保存和运输上优于常规方法,因而在机体铁营养状况普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2.
补钙对大鼠峰值骨量形成和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 探讨补钙对峰值骨量的影响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 : 选用雌性大鼠喂给不同钙含量的饲料至 1 0 mo龄 ,半数动物断头处死 ,取股骨进行相关检测 ,了解不同钙摄入量对骨峰值的影响。半数动物行卵巢切除术 ,喂饲 1 0 w后断头处死 ,取股骨进行有关检测 ,了解不同峰值骨量对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结果 : 高钙摄入组峰值期大鼠股骨骨密度、骨重、骨长度、骨皮质厚度和股骨最大载荷、骨应变量等值均较低钙摄入组高 ;去卵巢后各组骨密度均降低 ,但高钙摄入量大鼠股骨骨密度比低钙摄入量大鼠的高。结论 : 钙摄入量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峰值骨量 ,较高的峰值骨量能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降低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3.
血清铁蛋白纸片测定法与常规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早期、敏感、准确的铁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与滤纸斑点法(纸片法 )对 41例健康成人血清铁蛋白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方法所得结果的几何均数分别为 32 .2 μg/L和 30 .5μg/L,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在铁蛋白含量为 2 .5~ 371 .6μg/L范围内呈高度相关 (r=0 .999,P=0 .0 0 0 1 ) ;纸片法的测定结果与常规法的相符程度高 ;以血清铁蛋白<1 5μg/L为诊断标准 ,纸片法对铁缺乏诊断的敏感性 (sensitivity)为 94.6% ,特异性 (specificity)达 1 0 0 %。结论 纸片法不需冷冻设备 ,血样可在室温下保存与运送 ,血清用量少 ,毛细血管采血即可满足要求 ,具有简便、可靠、实用等优点 ,便于血清铁蛋白在现场铁营养状况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BIA)分析仪研究老年人群随年龄增加肌肉衰减变化的特点。方法:测定833例人群瘦体组织、骨骼肌、去脂体重等机体组成,并分析人体各个不同部分的人体组成特点。结果:瘦体组织在30岁组为形成高峰,40岁后去脂体重、瘦体组织、骨骼肌、躯干和四肢瘦体组织重量逐渐减少,占体重百分比也逐渐降低,瘦体组织下降下肢比上肢明显。相反,体脂肪、脂肪百分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在20岁组最低,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至80岁老年人肌肉衰减、体脂肪增长趋缓(P>0.05),内脏脂肪面积稳步增加(P<0.05)。老年女性体脂肪百分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老年人肌肉尤其是下肢肌肉随年龄增长而衰减,脂肪组织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55.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研究不同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膳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价值.试验后低GI组同高GI组相比较,血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总能量基础上,采用低GI的营养治疗策略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和体重控制.  相似文献   
56.
孙建琴  王彦 《大众医学》2014,(10):48-49
网上曾有此一说“多食红肉可能会增加糖尿病风险”。粗略地归归类,红肉品种还真不少,猪、牛、羊肉等及其制品如火腿、香肠、熏肉、培根、红肠等都是红肉。于是,不少糖尿病患者产生了疑问:难道我们就此要远离红肉吗?  相似文献   
57.
探讨等能量的粥与米饭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及胰岛素分泌应答水平的影响,帮助糖尿病患者科学合理地选择食物.2型糖尿病患者41例,分成米饭组、白粥组和杂粮粥组,3组食物的能量基本相等.结果显示3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均无显著差异(P>0.05).杂粮粥组的餐后lh血糖明显低于米饭组和白粥组[(11.17±2.30对12.88±1.29和13.29±1.97)mmol/L,P<0.05],餐后2h血糖明显低于米饭组[(8.88±2.66对10.87±1.63)mmol/L,P<0.05].米饭组和白粥组的餐后1h、2h血糖升幅接近,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餐后1h胰岛素水平,杂粮粥组明显低于白粥组[(46.02±26.32对88.56±68.75)μU/ml,P<0.05],而白粥组与米饭组相比略高(P>0.05).米饭、白粥、杂粮粥组患者的餐后2h胰岛素水平接近[(57.10±33.56,62.26±24.42,54.16±41.35) μU/ml,P>0.05).在等能量的情况下,杂粮粥能调节血糖稳态、降低餐后血糖、减少餐后胰岛素分泌,是糖尿病人理想的主食选择.此外,等能量的白粥搭配馒头与米饭相比,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8.
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Hipsley提出,到70年代Burkitt和Trowell的研究指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与膳食纤维摄入量减少有关以来,人们对膳食纤维的兴趣日益增加,成为营养学家、流行病学家以及食品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关于膳食纤维在调节血  相似文献   
59.
60.
宗敏  陈艳秋  孙建琴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7):318-319,321
肥胖、吸烟、缺乏运动等均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子。但近来随着一些心血管病流行现象的显现,“胎源假说”是其新危险因子的观点逐渐明朗化。在2 0世纪40~60年代,西方国家经历了心血管病的快速上升期,那时正值2 0世纪初在相对贫困时期出生的人群步入中老年,而此时经济繁荣带来的富营养膳食结构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节节攀高。随着人群(尤其孕妇)营养状况的改善,尽管2 0年来一些西方人群的生活方式变化不大,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却出现了显著下降。另一个明显的流行特征是: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心血管病流行率随经济的发达而迅速升高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