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72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康复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中、西医康复的优势和特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促进康复疗效十分重要.通过对中医康复理论、诊疗方法进行挖掘、整理;进行中医循证康复回顾性研究;结合专家研讨、论证;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现状调研.从而研究中西医结合模式的适应症;明确中西医结合康复手段介入的时机、时限;总结中西医结合康复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2.
蓓萨罗丁是一种新型维甲酸类似物,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晶I型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较低,严重限制了蓓萨罗丁的临床应用。本文首次制备蓓萨罗丁-聚乙烯吡咯烷酮共无定型物样品,基于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分析表征了共无定型物结构。同时,利用LC-MS建立SD大鼠血浆及组织中蓓萨罗丁检测方法。体外溶出结果表明共无定型物使蓓萨罗丁在纯水中溶出度提高了4.17倍。SD大鼠分别给予30 mg·kg-1蓓萨罗丁和共无定型物后,共无定型给药组的蓓萨罗丁血浆AUC从7 034.89μg·L-1·h提高至10 174.03μg·L-1·h,达峰时间从7.33 h显著提前至0.9 h,同时Cmax由627.76μg·L-1显著提升至3 011.88μg·L-1。各个组织中的蓓萨罗丁含量都有提升,其中以脑、肝和肾组织中提升最为显著。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结果表明蓓萨罗丁-聚乙烯吡咯烷酮共无定型物改变了原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为蓓萨罗丁共无定型物治疗脑...  相似文献   
63.
念珠菌性龟头炎又名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常因性接触而传染。也可因接触被念珠菌污染的浴巾、浴盆、衣物、医疗器械等感染,该病属于条件致病菌致病。所以提倡性伴同查同治。虽传统疗法多,但效果不十分肯定也易复发。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近5年治疗该病200例,其中85例采用中药祛湿汤配合制霉菌素甘油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呼吸肌麻痹是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严重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因此,建立一种精确灵敏的实验方法评价药物对离体膈神经 膈肌的影响, 探讨相应的抗呼吸肌麻痹药物的实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MS-302三道测量分析系统上探讨了抗神经毒有效化合物HI-6在离体膈神经-膈肌上抗梭曼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S-302三道测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离体膈神经-膈肌的收缩功能,此方法较既往测量方法实时、高效而灵敏。观察膈肌收缩功能的同时,待标本稳定30 min后取膈肌置-20℃冰箱,留待测定正常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然后向麦氏槽中加入以台式液配置的药物,加入药液量一般不超过0.5 ml,使药物浓度为10 μmol·L-1~1 mmol·L-1, 对照组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于加药后不同时间点留取膈肌样品测定AChE活性,观察药物对膈肌AChE活性的直接影响。结果 ① MS-302三道测量分析系统上,对膈神经-膈肌标本强直收缩曲线下的面积进行测量,能较为直接的反映膈神经-膈肌标本的生理功能,且结果精确。② HI-6 10和100 μmol·L-1对正常膈神经-膈肌收缩功能影响不明显,当药物浓度为1 mmol·L-1时, HI-6对正常膈神经-膈肌收缩功能有抑制作用;HI-6 10 μmol·L-1对梭曼抑制的标本收缩功能既没有保护作用也没有拮抗作用; HI-6 100 μmol·L-1有一定的保护和拮抗作用;当剂量增加到1 mmol·L-1时,HI-6的保护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明显增强,且保护作用在30 min内最佳。③ 预先给予HI-6不能减弱梭曼对大鼠离体膈肌AChE的抑制,提示HI-6对梭曼抑制的大鼠离体膈肌AChE无明显保护作用;梭曼中毒后给予HI-6对梭曼抑制的膈肌AChE活性无显著影响,提示HI-6对梭曼抑制的膈肌AchE无明显重活化作用。结论 HI-6对梭曼抑制的离体膈神经-膈肌收缩功能的恢复可能是直接生理对抗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膈肌AChE活力有明显的恢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对皮肤松弛忠者选用肿胀麻醉额颞部除皱术治疗的美容效果。方法 25例应用肿胀麻醉法行额额部除皱术,术前合理设计,于帽状腱膜下分离,术中酌情切断皱眉肌、降眉肌及额肌,去除少量皮肤。分层缝合。结果 25例患者满意,疗效良好。结论 肿胀麻醉额颞部除皱术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罕见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吉非替尼治疗进展后,接受吉非替尼再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EGFR罕见突变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和进展后再治疗.初次疗效评价采用RECIST 1.1版,分析指标为客观缓解率(RR)和第1次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再治疗评价根据临床医师经验,分析指标为第2次无进展生存时间(PFS-2)和总生存时间(OS).毒性评价采用NCI-CTCAE 4.0版.采用Kaplan-Meier法对PFS-1、PFS-2和OS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6例患者的初次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4例,稳定2例,RR达66.7%;中位PFS-1为10个月(95%CI:6.6~13.4);再治疗后的中位PFS-2为9个月(95%CI:6.9~11.1);中位OS为28个月(95%CI:10.4~45.6).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1~2级的皮疹、腹泻、乏力、恶心呕吐和转氨酶增高.结论 本研究EGFR罕见突变肺癌患者在吉非替尼进展后再治疗中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柔肝消癥丸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柔肝消癥丸。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疗程均为半年。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体征、肝功能、肝纤维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血清ALT、AST、TBiL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柔肝消癥丸对改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临床症状、保护肝功能、逆转肝纤维化进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8.
临床上面积较大的皮肤瘢痕及色素痣,多以分次切除或切除后植皮治疗,刀口瘢痕较长,或植皮区周缘瘢痕较明显,影响美容效果.应用十字星形切除可使创面缩小到最小范围,最终达到皮肤纹理一致后,再稍加修复,即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9.
孙岚  韩冬  张英鸽  王琛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8):1391-1394
 目的 本研究应用无修饰的单壁纳米碳管 (naked single wall nanotube, NSWNT) 对小鼠灌胃,探讨单壁纳米碳管 (single wall nanotube , SWNT) 的生物安全性。 方法 SWNT 分别以 50 , 100 , 150 mg·kg-1 剂量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连续给药 10 d 后,于末次给药 30 min 后,小鼠眼球取血及小鼠内脏采集 , 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及组织切片的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检查。 结果 SWNT 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升高。光镜观察组织切片发现肝脏,肾脏,肺脏及胃肠道有显著的出血,充血。 结论 ① SWNT 可以导致肝脏和肾脏损伤;② SWNT 可被胃肠道吸收;③由于脑组织未被 NSWNT 损伤,推测 NSWNT 可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70.
孙岚  吴捷 《河北医学》1999,5(8):15-17
目的 通过对诊刮的子宫内膜作临床病理分析,讨论内膜诊刮的病因及病理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复习325例30岁以上内膜诊刮病理切片,观察各年龄组与内膜病变的特点,并根据诊刮原因分析各组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 临床诊刮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多,大部分为功能失调内膜,良性增生性疾病各年龄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恶性肿瘤在60岁以上与60岁以下两者相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1)。育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