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5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61篇 |
综合类 | 139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1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4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392.
目的分析影响输尿管镜下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US)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行输尿管镜逆行球囊扩张术治疗的单侧单发的良性输尿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总共40例患者,其中男、女各20例,年龄25~76岁,输尿管狭窄段位置位于盂管交界处12例,输尿管上段8例,中段3例,下段17例。输尿管狭窄段的长度0.2~2 cm。均应用U30球囊扩张器扩张,所有患者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或者海马管6个月至1年,每3个月更换一次,术后随访1年。
结果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60 min。术后2~3 d出院,平均住院日2.5 d,无严重并发症,血尿及尿路刺激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随访1年,有效患者25例(62.5%),无效患者15例(37.5%)。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尿管狭窄段的长度及术前患侧肾积水程度是影响输尿管镜球囊扩张术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输尿管狭窄的位置以及狭窄的原因对手术治疗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输尿管镜下逆行球囊扩张术是治疗良性输尿管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93.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RP1-90L14.1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作用以及对GRIN2A、BACE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检测前列腺癌LNCaP、LNCaP-AI细胞中RP1-90L14.1的表达水平;在LNCaP细胞中瞬时转染RP1-90L14.1过表达质粒和载体质粒,即转染RP1-90L14.1实验组(LNCaP-RP1-90L14.1组)和转染阴性对照组(LNCaP-NC组);采用普通培养液和活性炭吸附无酚红培养液培养两组细胞;CCK-8法、Transwell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两组细胞中N-甲基-D-天氡氨酸离子型谷氨酸受体2A(GRIN2A)、β位点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2 (BACE2) mRNA和蛋白表达含量变化。结果:RP1-90L14.1在LNCaP-AI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LNCaP细胞(8.49±0.43 vs 2.53±0.95,P0.05)。转染RP1-90L14.1后,LNCaP-RP1-90L14.1组RP1-90L14.1表达量显著高于LNCaP-NC组(0.71±0.22 vs 0.02±0.01,P0.05);在普通培养液和活性炭吸附无酚红培养液中,培养72 h时,LNCaP-RP1-90L14.1组细胞活性分别高出LNCaP-NC组51.95%(1.22±0.08 vs 0.08±0.05,P0.05)和50.69%(0.79±0.02 vs 0.53±0.05,P0.05);培养96 h时,LNCaP-RP1-90L14.1组分别高出LNCaP-NC组51.72%(1.72±0.07 vs 1.13±0.05,P0.05)和60.23%(1.18±0.05 vs 0.73±0.08,P0.05)。转染RP1-90L14.1后,在普通培养液和活性炭吸附无酚红培养液中,细胞迁移能力LNCaP-RP1-90L14.1组均显著高于LNCaP-NC组[(682.0±42.7)个vs(422.0±37.1)个,(419.0±42.9)个vs(251.0±25.9)个,P0.05];细胞侵袭能力LNCaP-RP1-90L14.1组也均显著高于LNCaP-NC组[(507.0±22.2)个vs(274.0±19.6)个,(352.0±14.1)个vs(216.0±14.3)个,P0.05]。LNCaP-RP1-90L14.1组与LNCaP-NC组相比,GRIN2A mRNA和蛋白表达量(5.13±0.89、2.09±0.54,5.88±0.29、2.03±0.22),BACE2 mRNA和蛋白表达量(5.82±0.50、2.53±0.30,4.89±0.19、3.37±0.1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ncRNA RP1-90L14.1可能在调控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行为中起重要作用;RP1-90L14.1能促进GRIN2A、BACE2的表达;RP1-90L14.1与GRIN2A、BACE2可能存在内源性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394.
目的 探讨肾脏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科2000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肾脏血管疾病32例.结果 32例患者均经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其中肾动静脉瘘28例,肾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瘤3例.其中2例行肾切除术,29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所有患者治疗后血尿均消失.1例因肾血管病灶多处.为避免肾梗死及异位栓塞发生,未行栓塞术及其他治疗.结论 选择性肾脏动脉造影检查及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肾血管疾病的首选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5.
目的研究螺旋CT 对体内尿路结石化学成份的预测以及在体外震波碎石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8 年至2010年尿路结石患者117 例,均在治疗前行螺旋CT 平扫,测结石CT 值并对治疗后获取的结石成分进行分析;选择结石大小适合体外震波碎石(PESWL)的患者,用结石CT值预测ESWL的结石粉碎率和排空率。结果所有结石的CT 值为323~1 580 Hu。单一结石成分仅33 例(28.21%),包括一水草酸钙、碳酸磷灰石、无水尿酸、二水磷酸氢钙和二水草酸钙结石,CT 值分别为(P693±128)Hu、(P1 233±241)Hu、(P368±38)Hu、1 580 Hu 和73 Hu;混合性结石84例(P71.80%),混合结石主要含两种化学成分,CT 值在相应两种成分纯结石的CT 值之间。一水草酸钙结石、碳酸磷灰石结石、无水尿酸结石、一水草酸钙+碳磷灰石结石、碳酸磷灰石+一水草酸钙结石、无水尿酸+碳磷灰石结石之间CT 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一水草酸钙结石与一水草酸钙+二水草酸钙、六水磷酸镁胺+碳酸磷灰石之间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二水草酸钙结石和二水磷酸氢钙结石各1 例,CT值为673 Hu 和1 580 Hu,未参与统计分析。117例患者中结石排空者81 例(69.23%),结石残留者36 例(30.77%),其CT 值分别为(P754±146)Hu 和(P1 068±247)Hu,2 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结石CT值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体内尿路结石成分,而且还能预测体内尿路结石ESWL 后结石的排空率和失败率。CT值低者则ESWL 后结石容易粉碎和易于排空;CT 值高者结石的粉碎率和排空率较低,此类患者可考虑选择输尿管镜下取石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碎石术。 相似文献
396.
目的探讨p63与UNC5D在冬凌草甲素(oridonin)诱导的p53突变型膀胱癌细胞系5637 凋亡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应用MTT 比色法检测oridonin 对5637 细胞存活的影响,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 检测凋亡相关基因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p63、UNC5D蛋白表达。结果浓度为5,10,20 μmol/L 的oridonin 以剂量依赖方式有效抑制5637细胞的存活并诱导凋亡(P < 0.05)。oridonin 处理可明显诱导p63 和UNC5D的共同表达,而p53与UNC5D及家族其他成员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oridonin 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有效诱导突变型膀胱癌细胞5637 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促凋亡基因p63与UNC5D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97.
肾上腺偶发瘤(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10月~1994年1月收治肾上腺偶发瘤16例,术前B超、CT及MR确诊为肾上腺囊肿4例,肾上腺骨髓脂肪瘤2例。术前诊断不明确者10例中,肿瘤直径<3.0cm4例为肾上腺皮质腺瘤;肿瘤直径3~6cm3例,为肾上腺髓质肿瘤;肿瘤直径>6cm3例,2例为肾上腺皮质癌,1例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偶发瘤除直径<3cm的肾上腺囊肿和骨髓脂肪瘤外均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98.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与P63蛋白及Survivin基因表达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预测化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膀胱粘膜标本(正常膀胱组),46例未经任何化疗的TCC标本(未化疗组),20例化疗后多次复发而行手术切除的TCC标本(获得性耐药组)组织中MDR-1、P63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1)MDR-1的阳性表达在获得性耐药组与未化疗组之间有显著差异性;(2)P63的阳性表达在未化疗组各级(G)组间有显著差异;在获得性耐药组与未化疗组之间有显著差异;(3)Survivin的阳性表达在各级(G)组间有显著差异,各期(T)组间有显著差异,获得性耐药组与未化疗组间有显著差异。(4)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和肿瘤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通过检测MDR-1基因可以对TCC患者进行化学治疗敏感性预测;MDR-1表达与P63和Survivin的表达具有一致性,P63、Survivin与MDR-1三者基因可能共同表达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耐药能力。 相似文献
399.
本文旨在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证明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以作为评估膀胶移行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00.
目的:评估他达拉非半量(10 mg)隔日口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疗效.方法:选择158例符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诊断标准的ED患者,随机分为他达拉非(希爱力)组和复方玄驹胶囊组两组,分别接受3个月的治疗,治疗后各组又随访3个月以上.采用勃起功能障碍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5,IIEF-5)评估治疗前后及继续随访3个月后各组的疗效,同时比较患者性生活日记中插入成功率和性交中保持勃起至完成性交的成功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价焦虑状态.结果:治疗前两组IIEF-5评分分别为(9.96±4.21)、(9.69±4.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IIEF-5评分分别为(20.38±4.18)、(16.08±3.26)分,随访至6个月时IIEF-5评分分别为(18.16±2.31)、(11.98±3.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两组间在治疗后和6个月随访时的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患者性生活日记中插入成功率和保持勃起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希爱力组高于复方玄驹胶囊组.焦虑评分值两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他达拉非隔日半量口服可有效治疗ED,且疗效优于传统中药,可作为临床上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