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贾晓炜  李德强  姬秋和 《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1):43-44,F0003
1 病例资料 男,34岁.因口干、多饮、多尿7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2年,加重5天入院.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15 kg,并伴有头昏、乏力症状.  相似文献   
152.
目的:探讨DACH1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病理标本40例,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以多克隆抗体兔抗人DACH1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不同甲状腺组织中DACH1的表达,比较其阳性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结果:DACH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阳性率高达76.7%(23/30),其中强阳性约46.6%(14/30).而DACH1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表达仅为30%(3/10),且仅为弱阳性.统计分析表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DACH1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否淋巴结转移、有无包膜外侵犯有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DACH1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3.
新书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临床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同时还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心脏、肾脏、眼、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器官衰竭。同时2型糖尿病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合并多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故糖尿病的治疗,特别是2型糖尿病科学、合理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T2DM+LVD组)患者80例;随机选择无心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40例;另选择正常对照组30例;同期在我院心脏内科随机选择无糖尿病的左心功能不全(LVD)患者32例。超声心动图测定受试者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诊断LV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NP浓度。结果 T2DM+LVD组的血清BNP水平[(221.1±54.1)pmol/ml]明显高于T2DM组[(82.4±29.4)pmol/ml]和正常对照组[(60.9±25.7)pmol/ml],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高于LVD组[(140.1±27.4)pmol/ml,P<0.05]。LVD组血清BNP水平高于T2DM组及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BN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NP诊断LVD界值为90pmol/ml时的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91%,准确率为88%。血清BNP水平与年龄正相关(r=0.3326,P<0.05),随着年龄增长血清BNP水平升高;血清BNP水平与静脉空腹血糖正相关(r=0.2754,P<0.05),随着静脉空腹血糖升高血清BNP水平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BNP水平无相关(r=0.2028,P=0.0853)。结论 BNP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心功能,对LVD的诊断具有理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并发LVD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55.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7月至9月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81个城市的414家医院,入选目前接受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以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97315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病程(5±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7%±1.6%,HbAlc〈7.0%者34154例(35.1%),HbAlc〈6.5%者17380例(17.9%)。调查患者中12748例(13.1%)合并有至少1种大血管病变,14694例(15.1%)合并有至少1种微血管病变,合并有大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3%和25.2%,均低于未合并血管并发症组的36.3%和36.9%。口服药治疗方案中,双药(51.3%)、单药(34.5%)治疗较为常见,在单药、双药、3种药物和4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中,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0.6%、33.7%、27.0%和24.5%;单药治疗中,应用较多的为双胍类(30.8%)、磺脲类(24.6%)和格列奈类(21.1%);联合治疗中双胍类联合磺脲类者为23.7%,双胍类联合格列奈类者为13.6%。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口服药物种类数、体质指数、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与HbAlc达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OR=1.025、0.855、0.868、0.852、0.789、0.698,均P〈0.01)。结论在中国应用口服药的T2DM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低,应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管理,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156.
157.
目的 了解肝脏酶学异常与中国成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和2型糖尿病(T2DM)患病是否存在独立的相关关系.方法 研究人群来自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研究数据库,年龄≥20岁的中国成人共计16 035例(男6 611例,女9424例).受试者均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谱、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并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和负荷后血糖和血清胰岛素.采用SUDAAN统计软件进行加权分析.结果 除糖尿病患病率不随AST水平升高外,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随ALT、GGT水平升高而呈显著上升趋势(糖尿病患病率在ALT三分位组由低到高分别为5.1%、6.9%和12.7%,P<0.001).ALT和GGT从最低三分位到最高三分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上升趋势(1.3、1.4和1.7,P<0.001),胰岛素敏感指数(Mutsuda ISI)呈显著下降趋势(8.8、7.9和6.7,P<0.001).ALT、AST和GGT水平与胰岛素分泌指数无明显关系.在分别进行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调整了年龄、性别、饮酒、体质指数、腰围后,显示ALT和GGT最高三分位组较最低三分位组患糖尿病前期的优势比(OR)分别为1.69(95%CI 1.27~ 2.26)和3.33(2.00~ 5.53),患糖尿病的OR值分别为2.70(1.87~ 3.90),1.99(1.05~ 3.77),但AST各组间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OR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肝酶ALT和GGT异常与中国成年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患病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58.
胰源性糖尿病也被称为3C型糖尿病,系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分型中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第3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此亚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即临床工作中其患病率被明显低估,误诊漏诊时常发生;此外,此类糖尿病轻重程度变异大,更易发生重度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而治疗中胰酶和脂溶性维生素补充等必要的治疗措施常常被忽视;为此202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中新增关于此糖尿病亚型的章节。本文讨论此糖尿病亚型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要点,以及除了3C型糖尿病本身,1型和2型糖尿病病程中也存在的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问题;提示临床工作中需进一步关注3C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病程中发生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问题。  相似文献   
159.
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Det)对于T1DM患儿和青少年,使用灵活、夜间低血糖风险小,餐后低血糖风险小,提高了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妊娠期糖尿病(GDM)优化血糖管理有助于改善孕妇和新生儿的预后,Det能提供良好的血糖控制,且在孕妇中耐受良好.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与心肌梗死、死亡风险、痴呆及骨折等不良事件相关,其可提供有效的血糖控制且对老年患者低血糖风险小.Det由于其作用特点,满足了特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160.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不良事件。低血糖不仅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也是直接危害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多由药物使用不当和饮食和运动不规律引起,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患者常表现为无症状的低血糖,容易造成昏迷甚至死亡。本文针对如何减少糖尿病治疗中低血糖风险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低血糖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