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6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价64层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6例门静脉病变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后,运用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以评价门静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结果 MSCTP能满意显示正常和异常的门静脉,VR、MIP均可显示4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MPR能较直观地显示病变整体形态和范围。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探讨基于PACS的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影像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别采用基于PACS的网络互动式教学法和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及学生问卷调查,实践证明基于PACS的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多媒体教学法. 相似文献
93.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在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显示的价值.材料和方法:肝硬化患者28例,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后,运用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观察门静脉高压肝内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结果: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准确显示侧支循环分布范围,初步评估病变程度;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属支管径显著扩张(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胃冠状静脉曲张2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1例、食管周围静脉曲张17例、胃短静脉曲张10例、脾/胃-肾分流6例、脐静脉和腹壁静脉曲张5例、腹膜后静脉曲张2例和直肠上静脉曲张2例,门静脉海绵状变性1例.结论: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够多角度、准确地显示门静脉高压时侧支循环开放的情况,对判断病变程度、预测其并发症、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评估64层CT减影血管成像(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SCTA)的图像质量和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两名影像医师对32例行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TA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图像质量进行比较,以DSA为金标准对SCTA和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 SCTA的后处理时间明显少于CTA(P<0.01),SCTA中图像质量优秀占25%(8/32),图像质量好占44%(14/32),图像质量一般占28%(9/32),图像质量较差占3%(1/32).SCTA在颅内动脉瘤整体诊断准确性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段诊断准确性与CTA相比仅轻度提高(P>0.05),但在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通后段)、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后循环动脉的诊断准确性完全相同.结论 SCTA是一种减影去除邻近血管骨的有效方法,具有好的图像质量并且明显缩短了后处理时间,但诊断准确性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5.
肝细胞癌(HCC)是典型的多血管肿瘤,新生血管不仅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物,也是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发生转移的重要途径[1].螺旋CT在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临床中评价肝癌血管生成活力的重要方法[2-3],通过螺旋CT表现特征可以间接地反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有助于肿瘤侵袭能力的预测、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96.
1 病历简介 患者,男,48岁.间断不规则发热,最高体温39.3℃,关节酸痛,咳嗽,胸痛, 乏力,无盗汗、咳痰及咯血.在2个月内左侧下颌区及背部可触及多个直径约0.5~4cm大小结节,质地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尚可.结节自行破溃流出棕黄色油样液体.曾在外院静点头孢三代药物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97.
CT扫描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意义,探讨CT表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0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①胰腺实质侵犯:局限于胰头者3例(6%),体部者2例(4%),头部和体部者3例(6%),体尾部者24例(48%),头体尾部者18例(36%)。②胰周侵犯:小网膜囊受侵47例(94%),左肾前间隙渗液伴肾前筋膜增厚40例(80%),右肾前间隙受侵28例(56%)。结论 CT检查可了解胰腺实质坏死以及胰周侵犯的情况,根据坏死程度,作CT分类,为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及判定预后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在鉴别诊断肝脏血管肉瘤和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对4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肝血管肉瘤(21个)和12例临床明确诊断的肝血管瘤(30个)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51个病灶在增强扫描早期阶段表现为多种强化模式.两种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中增强早期阶段的强化方式(非周边性强化)和合并动静脉短路这2个特征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延迟期强化的特点在两种肿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扫描早期瘤结节内非周边性强化和合并动静脉短路的特点是鉴别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鉴别迟期强化的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HCC患者,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将患者分为客观疗效组和无疗效组,比较组间肝血管造影(HAG)、CT图像、临床信息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征象纳入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筛选与HCC患者TACE治疗反应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以DeLong检验比较模型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得出甲胎蛋白(AFP)、肿瘤大小、相对延迟期碘油CT值、碘油沉积类型、肿瘤位置、肿瘤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决策树模型分析得出,TACE预测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的前3项决策指标分别为碘油沉积类型、肿瘤位置、肿瘤染色,AUC为0.902;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碘油沉积类型、相对延迟期碘油CT值、肿瘤位置、肿瘤染色是TACE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AUC为0.950;Delong检验得出,两种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13,P=0.0558)。结论 肿瘤染色、肿瘤位置、碘油沉积类...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人硫氧还原蛋白结构域蛋白12(thioredoxin domain-containing 12,TXNDC12)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临床价值以及TXNDC12参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 基于TIMER2.0和GEPIA数据库分析TXNDC12在肝细胞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选用GEPIA数据库、TCGA数据库分析TXNDC12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病理分期和生存预后的关系;选用Linked Omics数据库分析TXNDC12在TCGA-LIHC中共表达基因;进一步探究TXNDC12在肝细胞癌中发生、发展的上游调控机制,分析TCGA-LIHC中TXNDC12的甲基化探针与基因表达水平和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再选用TCGA-LIHC分析TXNDC12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XNDC1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TXNDC1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在肝细胞癌患者中TXNDC12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且预后模型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与TXNDC12正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基因有PPIH、MAGOH和BTF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