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无发热,无恶心及呕吐。1周前上腹疼痛加重,行超声和CT检查,提示胰腺体尾部囊性肿块,血清肿瘤标记物CEA为2.54 ng/ml和CA19-9 1200 U/ml。影像表现:CT平扫可见胰腺体尾部巨大囊性肿块,大小约129 mm×89 mm,CT值32 HU,密度均匀一致(图1a),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可见囊壁较厚,并清晰地显示分隔及乳头状壁结节,囊壁及壁结节可见强化(图1b~1d)。  相似文献   
62.
病例资料 患者,女,8岁,入院前1周因腹胀行超声检查提示右侧肾上腺与肝右后叶之间实性肿物.平素健康情况良好,无传染病、外伤及手术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输血史.查体:腹平坦,未见异常隆起,脐偏右侧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全腹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AF...  相似文献   
63.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目前一种常见疾病,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CAG),但常规CAG是一种有创检查,价格相对昂贵,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64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通过静脉注射对比剂开展冠状动脉扫描,三维重建技术(MSCTCA)可早期发现冠状动脉软斑块、冠状动脉狭窄、钙化等病变,且这一检查方法快速、无创、价格相对较低,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易于普及的诊断方法,为临床冠心病的确定、诊断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由于MSCTCA检查不同于其他脏器的增强扫描,所以在对比剂的应用、护理配合上都有它的特殊性,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4.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用于肝硬化诊断的传统CT扫描技术以反映解剖学形态为主,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肿瘤中的研究较多,而对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的血流变化研究较少,对肝硬化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本文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血液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CT检查发现的CTPV患者22例,采用MPR、MIP、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 22例CTPV在CT平扫上显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条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显示6例动脉期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1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2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4例门静脉主干变细;1例门静脉主干受侵致管腔狭窄。胆管周围静脉丛(86.36%)、胆囊静脉(77.27%)及食管胃底静脉(77.27%)呈点状、细网状、簇状扩张。结论 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CTPV的部位、范围,立体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是检查CTPV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兔VX2肝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CT灌注成像各灌注参数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6只VX2肝移植瘤模型兔(种植后2周)行CT灌注扫描,获得各灌注参数值,对肿瘤周边CT强化较明显区域行VEGF、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D,分析灌注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瘤灶中心及边缘区MVD、VEGF阳性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瘤灶边缘区MVD值随着VEGF表达增强而增高,瘤灶边缘区各灌注参数值:肝总血流灌注量(HBF)、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I)、肝动脉灌注量(HAP)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1),门静脉灌注量(HPP)与MVD、VEGF呈负相关(P<0.01),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血容积(HBV)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67.
患者,男,44岁,间断性发热,伴皮下红斑、结节8个月。发热加重伴胸痛、呼吸困难半个月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因牙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同时皮下出现红斑结节,结节破溃.时有压痛。近半个月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伴全身不适与关节疼痛。查体:双肺散在湿啰音,四肢可见皮下出血点.以双下肢为主。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在门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门静脉系统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 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门静脉栓塞4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形成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1例,邻近病变的门静脉受侵5例.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VR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病变,门脉的侧支血管和邻近病变的门脉受侵;MPR较直观显示病变整体形态、范嗣及门静脉管腔变窄程度.结论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是显示门静脉病变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9.
CT三维重建技术在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各种处理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的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表面重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VE)等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图像重建。结果:MPR和CPR能较好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MIP、VR和SSD能良好地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VE可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破口情况、内膜片与血管关系。结论: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0.
目的:结合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描述,对乳腺 X线摄影 BI-RADS4 级可疑恶性微钙化进行准确的风险分层.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1 月-2021 年 7 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乳腺X线摄影BI-RADS 4 级可疑恶性微钙化患者 1270 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分析可疑恶性微钙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计算并比较阳性预测值(PPV).结果:患者的绝经状态、微钙化的形态及分布是 BI-RADS 4 级可疑恶性微钙化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乳腺X线摄影BI-RADS 4 级可疑恶性微钙化总体PPV为 39.1%.各形态描述的PPV分别为:无定形钙化 6.5%,粗糙不均质钙化 22.7%,细小多形性钙化 84.8%,细线状或细线分支状钙化91.1%.分布描述的 PPV 如下:区域分布 32.4%,成簇分布 36.9%,线样分布 69.2%,段样分布80.3%;对于形态和分布描述组合,无定形钙化区域、成簇分布、线样或段样分布的PPV分别为 4.1%、5.2%、40.9%;粗糙不均质钙化区域分布、成簇分布、线样或段样分布的 PPV 分别 15.8%、24.5%、63.6%.结论:由于无定形、粗糙不均质和细小多形性微钙化的PPV存在差异,建议在形态描述进行亚分级,并结合可疑微钙化的形态和分布描述可进行准确的风险分层,尤其是对于绝经后的患者,恶性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