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6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4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术前CT图像影像组学联合深度学习方法预测肝细胞癌(HCC)首次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及临床信息。共纳入265例患者, 于初次TACE后1~2个月, 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评估病灶术后改变, 分为有反应组(175例)和无反应组(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12例, 有反应组140例、无反应组72例)和测试集(53例, 有反应组35例、无反应组1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变量, 构建临床模型。从术前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 经降维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深度学习方法, 建立3种残差神经网络(ResNet)模型(ResNet18、ResNet50和ResNet101), 并对其效能进行比较和集成, 取最佳模型为深度学习模型。应用logistic回归将3个模型两两联合, 建立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在测试集中评价模型区分TACE后有反应与无反应的效能。结果在测...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 (MSCT)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高体质量指数(BMI)患者(26~30 kg/m2)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价值。方法 将60例高BMI患者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行CCTA。研究组管电压100 kVp,根据BMI及体质量确定对比剂用量及流率;对照组管电压120 kVp,对比剂剂量70 ml,流率5 ml/s。分别采用权重20%、40%、60%及80% ASIR-V重建2组图像,比较组间及组内图像客观和主观质量评价差异及2组辐射有效剂量(ED)。结果 研究组ED[(2.65±0.64)mSv]及对比剂剂量[(61.84±9.17)ml]分别较对照组[(4.53±0.84)mSv、(70.0±0.00)ml]降低41.50%和11.66%(P均<0.05)。相同权重ASIR-V重建图像中研究组各血管节段CT值均高于对照组(t=5.11~6.86,P均<0.05),而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价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ASIR-V权重增加,2组各血管节段CT值均无明显增加(P均>0.05),SNR及CNR逐渐增加(P均<0.05);组内不同权重ASIR-V图像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MSCT联合ASIR-V以100 kVp管电压对高BMI患者行CCTA可在显著降低患者ED及对比剂剂量的同时获得满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64排螺旋CT双期边缘部强化特征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 5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PHCC患者术前行全肝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边缘部CT强化方式;手术标本行常规HE染色和HapPar1、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各种病理改变。结果 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者,病理上肿瘤多有或薄或厚包膜,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而边缘不清的病理上肿瘤浸润性生长多见;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癌细胞浸润率高,边缘新生血管丰富,转移几率高,预后差;而呈低密度者癌细胞浸润率低,新生血管较少,转移几率低,预后相对较好。结论动态CT双期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肿瘤边缘的强化特征,进而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4.
网络与多媒体结合的小组讨论式医学影像学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临床七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设立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新型的网络与多媒体结合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考试成绩对不同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最短时间获取最大知识量.实验组成绩与对照组成绩比较: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F=72.360,P<0.001.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新型多媒体教学在影像学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医学影像学专业教材为蓝本,以老式多媒体课件为模板,形成新型多媒体课件。利用新型多媒体课件对80名影像专业学生.采用同一名教师讲课与学生讨论两种方式结合进行实习教学,并与老式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91.25%的学生认为新型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衔接度有所提高:结论:新型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符合现代医学人才要求和适应医学影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院4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乳腺癌的病例,所有病例均行全数字化钼铑钨三靶乳腺X线机检查。结果 48例乳腺癌中,致密小结节影5例;乳腺钙化35例;不对称局部致密影2例;局部结构紊乱3例;其他2例,如血管增粗,增多,迂曲,乳头内陷及漏斗征。结论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在发现早期乳腺癌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恶性钙化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多期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在肝癌合并癌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肝癌合并癌栓MSCT门静脉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各种角度及厚度的VR,同时同层多期对比观察,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瘤栓、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和门脉的侧支血管;MPR较直观显示癌栓整体形态、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结论MSCT肝增强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癌栓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8.
64层VCT后处理重建对手足关节疾病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V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手足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手、足关节病变行MSCT扫描.并进行后处理重建,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分析病变情况.结果 骨折33例,X线共发现骨折40处,MPR、VR共发现51处.7例涉及关节面的骨折,VR和MPR显示最佳,清晰显示骨折全貌.SSD很好显示骨折脱位周围软组织、皮肤表面血管.4例石膏外固定的病人运用MIP成像,对比平片得到更为清晰的骨的三维图像.结论 64层V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手足关节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结合已开展的网络与多媒体结合的小组讨论式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从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讨论课前准备及教师的引导、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及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的体会加以阐述,以期提高对此教学方法的认识,适应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0.
64排CT增强在肝癌边缘强化特征与病理表现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边缘强化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及其对PHC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4例经手术证实的肝细胞癌经螺旋CT全肝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3 μm厚组织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和HapPar1、CD34、CD10免疫组化染色,重点观察CT表现及其病理改变.结果 ①不同分型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边缘CT征象通过双期动态增强螺旋CT很好显示;②动脉期CT增强化CT平扫对边缘模糊的病灶能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大小和形状;③原发性肝细胞癌双期边缘的强化特点可以反映其病理组织学的特点;④肿瘤边缘出现血管者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血管者;结论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可较好反映PHCC边缘的CT强化方式及其血供情况,间接反映了病理学改变,对肿瘤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