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门静脉病变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对门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门静脉系统疾病患者行MS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门静脉栓塞4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8例,良性病、恶性病变门静脉受压改变16例。多层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各种角度及厚度的VR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病变,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和门脉的侧支血管;MPR较直观地显示了病变整体形态、范围及门静脉管腔变窄程度。结论:MSCT门静脉造影重建技术是显示门静脉病变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术后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它是指腹腔的壁层腹膜或内脏表面与肠表面发生的粘连。除部分患者采用针对性治疗外,大部分患者尚缺乏特效疗法,病情缠绵反复,严重困扰着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笔者自2003年以来,尝试采用推拿按摩配合自拟中药逐瘀松解汤内服治疗本病21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般 CT TWIN的高压故障为:HCU(高压控制单元)故障,HVL(高压逻辑单元)致命性故障,GM(栅极调制器)故障。 正常手动曝光过程:1.进入HCU(高压控制单元)监视屏;2、键入指令SM,连接HCU(高压控制单元);3、键入指令 PT=回车,输入曝光条件;4、键入指令RSI,察看准备标志代码,此时如为:0X0031,机器正常;5、键入指令AM20,1-启动旋转阳极,此时察看准备标志代码,应为:0X0000,如键入指令GO,2,即可以正常曝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正常兔脑血流动力学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新西兰种大白兔15只,行CT平扫后,选择基底节层面及相邻层面,分别经耳缘静脉与股静脉途径以1 ml/s,0.5 ml/s,0.3 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同时开始连续50 s多层动态扫描,经后处理获得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测量血流量.血容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股静脉团注对比剂途径可以获得较好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可反映出大部分兔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同团注对比剂速率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兔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肝血流变化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方法 HCC患者30例,其中手术切除6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对象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流率4.0ml/s,曝光时间50s,采用去卷积模型,通过灌注参数图获得多种灌注参数。结果 肝癌组灌注参数HBF、HBV、HPP降低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HAP、HAI明显升高,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各灌注参数在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定量反映HCC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灌注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三期增强CT的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在小肾透明细胞癌与小肾非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 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75 例,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27 例)经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RCC)的患者的包括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左肾或右肾)、出血、钙化、囊变坏死、中心瘢痕、假包膜在内的临床信息及患者的三期增强CT图像,在每一期的图像上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病灶的纹理特征;利用方差阈值法、K最佳法、LASSO模型进行降维筛选,分别在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筛选出来 20、11、14 个最佳特征;利用这些影像组学特征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单期、两期联合、三期联合分类器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来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患者仅假包膜一项临床信息与小肾癌的病理类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余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肿瘤位置、出血、钙化、囊变坏死、中心瘢痕、年龄、肿瘤最大径与小肾癌病理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试集上,实质期模型达到曲线下面积(AUC)=0.59,排泄期模型达到 AUC =0.60,皮质期+实质期模型达到 AUC = 0.75,皮质期+排泄期模型达到 AUC =0.77,实质期+排泄期模型达到 AUC =0.73,三期联合模型达到 AUC = 0.73.皮质期模型表现最佳:AUC =0.79.结论 基于皮质期增强CT的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可用于小肾透明细胞癌和小肾非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基于CT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结合腹部脂肪面积参数构建的联合模型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134例经病理证实是否存在MVI的HCC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图像。根据随机分层抽样的原则将患者以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n=93)和测试集(n=41),在CT平扫图像上测量所有患者的腹部脂肪面积,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构建脂肪模型。通过自动化特征提取算法提取门静脉期肿瘤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分别构建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将性能较优模型联合腹部脂肪面积参数构建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来验证校准能力,决策曲线用于分析和比较模型的临床实用性,Delong检验评估各模型之间预测效能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提示内脏及皮下脂肪面积参数均为HCC-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脂肪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为0.747(0.648~0.845)和0.696(0.536~0.857)。基于门静脉期肿瘤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过逐层特征筛选及降维方法后得到10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六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其中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904(0.844~0.965)和0.838 (0.717~0.959),与腹部脂肪参数联合后构建联合模型,并用列线图对其进行可视化。结果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性能0.925(0.872~0.978)显著高于影像组学模型(P=0.029)和脂肪模型(P=0.0054),测试集中该模型性能0.877(0.772~0.983)显著高于脂肪模型(P=0.0165),高于影像组学模型(P=0.20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拟合良好,决策曲线提示联合模型较其他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结论 基于CT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腹部脂肪面积构建的联合模型对HCC-MV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医学影像学专业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通过对解剖学、病理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医学影像学中的整合、重组的教学思路,探讨适合我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并发膀胱充盈缺损(bladder filling defect,BFD)的CT征象以及两者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2例急性肾绞痛患者伴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的CT图像,包括结石是否伴BFD,结石的大小和梗阻情况与BFD的关系。结果52例中,32例可见BFD,其中28例为形态规则的充盈缺损,4例为形态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在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伴有BFD阳性者中,69.5%出现明显的输尿管梗阻征象。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结石伴有BFD阳性者结石平均直径为4.01mm,阴性者平均直径为4.55mm,结石大小与BFD征象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急性肾绞痛患者中,膀胱充盈缺损征阳性强烈提示膀胱输尿管口的钙化为结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