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由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诊断学专家龚洪翰教授编写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纲要》 ,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ISBN 7 5 390 2 2 31 0 )。全书约 80万字 ,按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五官及头颈系统、乳腺等 8个部分编排 ,每个系统编成 1册 ,全书共 8册 ,每册配有一个教学光盘。该纲要将解剖知识与影像学知识有机结合 ,X线与CT、MRI有机结合 ,文字部分与图像相结合、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相结合 ,整套光盘收录图像 1万余幅 ,病例典型、图像清晰、文字精练、条理清楚。光盘采用以图像配文…  相似文献   
22.
胡宏德  傅华  姜建 《西部医学》2008,20(1):48-49,52
目的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分析瓣膜病换瓣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瓣膜病换瓣术后房速患者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25~65岁,房速历史4月~6.5年。电解剖标测系统完成心房电压和激动标测,分析心动过速的机制并确定消融靶点,使用冷生理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消融成功,1例患者为左房起源房速,放弃消融。10例消融患者中,共诱发出13种房性心动过速,其中局灶性房速3种,微小折返性房速2种,大折返性房速8种。消融后,房速均不能诱发。术后1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后无复发。结论瓣膜病换瓣术后房速运用电解剖标测导航下的射频消融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比率低频振幅(resting state fMRI-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rsfMRI-fALFF)研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脑功能的改变,研究其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视野的相关性,探索NTG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选取NTG患者20例(NTG组),以及20名与NTG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完成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获取被试全脑静息态数据,利用REST软件进行静息态数据预处理,对比NTG组与正常对照组全脑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改变的脑区,检验fALFF改变的脑区与患者OCT及视野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TG组右侧脑角回、右侧脑楔前叶的fALFF值均显著减低(均为P<0.05),未发现fALFF值增高的脑区;右侧脑角回、右侧脑楔前叶的fALFF值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均呈负相关(右侧脑角回:r=-0.607,P=0.010;右侧脑楔前叶:r=-0.504,P=0.020),而与C/D值均未见显著相关性(右侧脑角回:r =0.158,P=0.494;右侧脑楔前叶:r=-0.087,P=0.706);右侧脑角回、右侧脑楔前叶的fALFF值与视野的平均变异值(右侧脑角回:r=0.096,P=0.468;右侧脑楔前叶:r=0.026,P=0.845)和模式标准差值(右侧脑角回:r =0.064,P=0.626;右侧脑楔前叶:r=-0.145,P=0.268)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NTG患者静息态多个脑区的功能紊乱可能参与NTG的发病,使之成为临床诊断NTG的可能补充手段,亦可作为评估NTG严重性方面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 评价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心肌内瘢痕或纤维化的分布特征,为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研究及导管消融提供线索.方法 纳入于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因各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就诊,行心脏增强磁共振检查评估患者154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04例,室性早搏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Trio,德国西门子公司),采用标准化的成像方案,完成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心肌钆延迟显像(LGE),分析心肌LGE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分布特征.结果 在154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9例,缺血性心肌病6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例,无已知器质性疾病室性心律失常122例.LGE阳性患者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比例为21.4%,其中在已知的器质性心脏疾病中的比例为59.3%,在临床诊断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分布率11.5%,在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布特征分析,符合非缺血性心肌瘢痕分布特征(外膜或心肌中层)占81.2%;缺血性分布特征的占18.8%.结论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心肌瘢痕发生不少见,深入了解心肌瘢痕的分布特征将有助于细致的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基质,可能为射频消融提供影像学指导.  相似文献   
26.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病变增强延时扫描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泌尿系病变病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以及延时尿路造影扫描,利用后处理技术对延时扫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可以得到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在内的完整尿路三维成像.结果 16层螺旋CT延时尿路造影清晰显示了泌尿系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和尿路之间的空间关系.28例患者中,诊断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5例,肾位置异常2例,巨输尿管2例,腔静脉后输尿管3例,泌尿系结石8例,肾输尿管肿瘤8例,肿瘤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延时尿路造影扫描,对显示泌尿系病变部位、病因和尿路梗阻的程度具有高速、后处理快捷、安全可靠的特点,可提供高分辨尿路图像,可作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7.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发生电极移位心肌穿孔,心包填塞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s)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α-辅肌动蛋白-2(ACTN2)、α-肌动蛋白(α-actin)和肌钙蛋白T-2(TNNT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差速贴壁分离方法获取rBMSCs,选用第3代rBMSCs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组:①PEMFs诱导组,给予50Hz、1mT低频PEMFs刺激,30min/d,分别刺激10d、15d和20d;②5-氮胞苷(5-Aza)诱导组,给予10μmol/L 5-Aza诱导1d,然后采用完全培养液培养10d、15d和20d;③PEMFs+5-Aza诱导组:采用10μmol/L 5-Aza诱导1d后,再给予PEMFs诱导组相同的处理;④对照组,采用完全培养液培养10d、15d和20d。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逐日连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和形态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CTN2和TNNT2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CTN2、α-actin和TNNT2的蛋白表达。结果在各时间点,PEMFs诱导组、5-Aza诱导组和PEMFs+5-Aza诱导组的ACTN2、α-actin和TNNT2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EMFs可促进体外培养的r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9.
龚洪翰  周福庆  王博  陈琪  黄素华  姜建  况红妹 《江西医药》2012,47(12):1052-1054
目的 采用fMRI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大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慢性应激组,各12只.采用多因素慢性应激动物模型进行造模,通过开场试验测试大鼠行为能力,并测定大鼠前脑皮层和海马低频振幅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应激组大鼠在应激后即刻在新环境中的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显著降低(P<0.05);并且慢性应激组大鼠前脑皮层和海马低频振幅(P<0.05).停止应激后1周,应激大鼠的各项指标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慢性应激可以引起大鼠明显的开场行为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与前额叶和海马低频振幅(ALFF)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张恒愉  姜建  付华  刘兴斌  初宁 《四川医学》2005,26(5):502-503
目的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进行肺静脉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方法选2例阵发房颤病人,在CARTO系统指导下建立左房及肺静脉三维电解剖图像,并环肺静脉口周围消融,实现肺静脉与左房电隔离。结果随访3个月,房颤无复发,无血栓及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