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77篇 |
综合类 | 31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不同解剖节段颈椎转移瘤外科治疗术式选择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8月至2009年接受手术治疗的31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颈椎按照解剖特点分为上颈椎(C1,C2)和下颈椎及颈胸段(C3~T1).分别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神经功能、预期生存时间和一般状态进行评价.分析患者术后的症状改善、生存时间及术式选择的特点.结果 31例患者中24例获得随访,患者颈痛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依解剖特点不同采用不同的术式:C1,C2转移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路枕颈固定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粒子植入组)和其他外科治疗组,粒子植入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48.0±27.0)个月长于其他外科治疗组(22.0±8.3)个月.C3~T1转移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椎体切除组和前后路联合切除组,前后路联合切除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45.0个月长于前路椎体切除组18.0个月.结论 外科治疗能有效地缓解颈椎转移瘤患者的疼痛症状、维持或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上颈椎转移瘤外科治疗以稳定为主,常选择后路枕颈固定术,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有助于局部病灶的控制.下颈椎及颈胸段转移瘤外科治疗以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为主,满足相应条件者可行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并获随访的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2±18岁(16~71岁)。局部疼痛14例。神经功能损害11例,其中脊髓损害5例,Frankel C级3例,D级2例;马尾损害6例。11例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8例确诊为淋巴瘤,1例误诊为Langerhans细胞增多症,2例仅诊断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其余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5例患者中,5例未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不伴严重神经损害及节段不稳定患者,经穿刺活检确诊后,首选化疗,均未接受进一步放疗;1例患者为马尾综合征,无法耐受手术,行急诊放疗,后行化疗。1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患者因神经功能损害合并节段不稳定行手术治疗,术后1例患者未接受进一步治疗,4例患者接受化疗及放疗,2例患者接受单纯化疗;1例患者行穿刺活检未能确诊,因节段不稳定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后接受化疗;2例患者伴病理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1例行化疗,1例行化疗+放疗。手术患者术前Karnofsky日常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为47±18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分为7.7±1.0分;非手术患者治疗前KPS为62±18分,VAS评分6.4±1.0分。结果:15例随访时间为52±34个月(3~108个月),其中5例死亡(分别存活3、10、10、15、25个月)。局部疼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缓解,其中3例完全缓解。11例神经损害者,3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手术患者中脊髓损伤4例,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1级,其中2例完全恢复,所有马尾损伤患者均明显恢复。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1.0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KPS评分为91±15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4例存活,末次随访时VAS为1.0±0.6分,KPS为76±10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预期5年生存率为66.7%,其中手术患者为60%,非手术患者为80%。结论:对于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化疗及放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神经损伤重、结构不稳定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及稳定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应用超声骨刮匙(ultrasonic bone curette, UBC)进行C7穹窿减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9年9月~2020年6月我科应用UBC行C4~6椎板成形、C3椎板切除、C7穹隆减压椎板成形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hort Form 36,SF-36)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分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手术时间(115.0±29.9)min(77~182 min),术中出血量50~300 ml(中位数15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1 d(3~9 d)。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和出血。40例随访平均18.6月(12~21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从术前(12.0±2.4)分提高到(14.9±1.8)分(t=-20.597,P=0.000)。SF-36评分从术前(23.2±5.0)分提高到(... 相似文献
44.
46.
<正>失语症是脑部器质性病变所致大脑语言区域及相关区域受到损害,而造成的一种语言障碍综合征~([1])。失语症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脑损害的部位,根据失语症表现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分别涉及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两方面,常出现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的障碍。目前对失语症的治疗包括开展常规言语训练、应用各种营养神经药物(如吡拉西坦)等治疗方法,但总体效果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非侵入性大脑刺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究左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lef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L-BGS)与右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righ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R-BGS)大脑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进一步探索卒中偏侧化机制。材料与方法 选取23名L-BGS患者、18名R-BGS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s),分别对三组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MRI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扫描。基于rs-fMRI和滑动窗口技术分别对两组患者和HCs进行静态功能连接分析和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 在静态脑网络连接分析中,同HCs组相比,L-BGS组患者表现为更广泛的网络内连通性增加及减弱(P<0.001,团块水平FWE校正);R-BGS组患者则有着更为广泛的网络间连接受损(P<0.016 7,FDR校正)。在动态连接分析中,相较于HCs组,L-BGS组患者表现出更积极的网络连接重组(P<0.05,FDR校正)。结论 本研究证实在基底节区卒中发生的1个月内,L-BGS... 相似文献
48.
49.
<正>1935年Jaffe[1]对骨样骨瘤进行了最早的报道,这是一类良性成骨性肿瘤,病变由中心瘤巢及周围硬化骨组成,瘤巢直径通常小于15mm[2]。发病年龄多在5~25岁,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3∶1。仅有10%~20%的病变位于脊柱,多位于胸腰椎,上颈椎病例少见,在诊治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3~5]。我院收治1例成人枢椎骨样骨瘤患者,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保守治疗,整体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患者女,22岁,学生。主诉"颈痛伴斜颈1年"于2011年2月18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病,夜间或晨起时颈 相似文献
50.
内皮素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是继发性脊髓损伤(SCI)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内皮素(ET)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持续最久的缩血管多肽,并且ET也是一种能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的神经递质。本实验通过观察SCI后脊髓组织和血浆中ET含量的变化,研究ET与急性SCI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改良Alen氏脊髓损伤模型,选用雄性SD大鼠40只,造成5g×10cm强度的SCI。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SCI后6小时、24小时及14天时脊髓组织和血浆中ET的浓度。分别在术前、SCI后及处死前记录MEP。结果:损伤后血浆中ET浓度无明显改变,而脊髓组织中的ET含量进行性升高。6小时上升至对照组的113%,24小时上升至124%,14天上升至139%。结论:SCI后脊髓组织中ET含量迅速升高并且持续较长时间,提示ET可能在SCI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