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价值。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1年12月至2005年4月.共手术治疗42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病人。采用单侧或双侧股动脉入路植入带膜支架对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修复。结果42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病人接受了血管腔内修复术,手术全部成功。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为术前腹主动脉瘤破裂休克时间较长,已经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另1例为术后出现脑血管意外,2例均在术后3d死亡。其余40例随访1-40个月,全部存活。结论 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的短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共对12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其中男113例,女8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6.7岁。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7d)35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d)57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30d)29例。结果即时手术成功率100%,住院并发症发生率27.3%,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3.3%,术后内漏发生率15.7%。住院死亡率4.1%,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2.9%,亚急性期夹层0.0%,慢性期夹层13.8%。108例患者获随访(93.1%),平均随访17.5(1-67)个月。随访工具为CTA,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44.3%,部分血栓形成55.7%。随访期间死亡率2.8%。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短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3.
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4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腔内治疗组(15例)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组(19例)的术前状况、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及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 腔内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于手术组(P=0.005、P=0.015),腔内组术后平均禁食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手术组明显缩短(P〈0.0l、P:0.001)。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腔内组(P〈0.01)。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腔内组明显低于手术组(P=0.020);术后第5天红细胞计数及血肌酐水平在腔内组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11、P=0.034)。结论 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优点,近期疗效较传统开放手术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的早中期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65 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Stanford A 型夹层36 例,B 型夹层121 例,主动脉溃疡8 例.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臆7 天)47 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 天)69 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跃30 天)41 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2%(162/165).术后30 天内漏发生率7.3%(12/16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5%(4/165).术后30 天死亡率6.1%(10/165),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12.8%,亚急性期夹层1.4%,慢性期夹层7.3%.145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7.9%(145/165),随访期6~75(平均28.2)个月.以CT 血管造影作为随访工具,随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2 例(42.8%),部分血栓形成83 例(57.2%).随访期死亡9 例,死亡率为6.2%(9/145).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使用全腔内方式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弓上分支重建的127例主动脉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夹层43例,弓部穿透性溃疡25例,弓部动脉瘤25例,弓部慢性夹层动脉瘤9例,逆撕A型夹层9例,弓部假性动脉瘤2例...  相似文献   
26.
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医学传感器技术为干休所老干部提供远程健康监测、呼叫定位、居家安防、视频宣教等服务,从形式和内容上实现老干部医疗、生活、娱乐、安防全方位服务保障的创新,为促进老干部健康长寿服务。  相似文献   
27.
<正>紫杉醇器械是目前血管外科外周动脉领域常用的介入治疗器械之一。其在普通球囊和金属支架的基础上负载了抗增殖药物涂层,具有一定抗血管再狭窄作用。紫杉醇器械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前多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显示,紫衫醇器械对外周动脉的  相似文献   
2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治疗ASO的主要手段,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等多个国际权威指南都提出腔内治疗优先的原则。权威指南对于腔内治疗不断进行规范,极大地改善了疗效。但是,血管腔内治疗仍面临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等难题。近年来,以药物涂层球囊(DC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为代表的新器械的问世大大改善了腔内治疗的效果。尽管如此,DCB的优势能否使病人受益,目前仍有争议。因此,血管外科医生须在采取规范化腔内治疗措施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合理应用新器械以进一步提高ASO血管腔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超声影像与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在II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科行超声检查的IIAA患者19例,患者均同时进行CTA检查,对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附壁血栓及最大直径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检查发现髂总动脉瘤25个,其中伴后壁溃疡2个,伴附壁血栓11个,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其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达到100%;对于累及髂内动脉的IIAA,超声检查发现髂内动脉瘤为6个,CTA检查为7个,超声诊断髂内动脉瘤的准确率、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100%;超声发现髂内动脉瘤伴附壁血栓4个,CTA检查为5个,超声诊断髂内动脉瘤附壁血栓的准确率、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100%。对超声检查发现的25个髂总动脉瘤及6个髂内动脉瘤最大径及附壁血栓厚度与CTA测量数值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对IIAA尤其对于诊断孤立性髂总动脉瘤进行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超声对于IIAA患者的术前检查及筛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王琴  任毅  姚陈  邹亚  周奇志 《江苏医药》2021,47(10):1009-1012,1016,封2
目的 分析眼表综合分析仪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干眼患者干眼程度及睑板腺形态.方法 干眼患者54例(72眼),根据IVCM对螨虫检出情况分为两组:上眼睑6个毛囊中3个或大于3个毛囊有螨虫为A组(28例36眼),上眼睑6个毛囊中3个以下毛囊有螨虫为B组(26例36眼),比较两组的IVCM及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相关指标.结果 A组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和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TBUTav)稍大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泪河高度(LTHM)和睑板腺缺失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睑板腺腺泡最长径(MGALD)、睑板腺腺泡最短径(MGASD)、睑板腺腺泡单元密度(MGAUD)、睑板腺腺泡单元面积(MGAUA)和炎症细胞密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尚未发现睑板腺缺失率与MGALD、MGASD、MGAUD、MGAUA、NITBUTf、NITBUTav、LTHM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眼表综合分析仪和IVCM能够对干眼患者的干眼程度和睑板腺形态进行评估.螨虫感染并不一定会引起睑板腺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与干眼严重程度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