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30篇 |
内科学 | 13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76篇 |
预防医学 | 2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5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进行体外分离和培养兔角膜缘干细胞,使之成为一种上皮组织,以便进行角膜移植。方法组织块法体外培养兔角膜缘干细胞:角膜缘组织块作为外植体,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培养;获得的复合角膜上皮组织移植于兔眼,观察并记录兔角膜组织生长情况,待角膜组织生长良好后做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兔角膜缘组织应用组织块法在脱细胞角膜基质上生长9~10 d后达到80%汇合状态,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生长良好,增殖能力较高,将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作异体板层角膜移植于兔眼后,4~5 d角膜上皮光滑,20~21 d角膜变为透明,荧光素染色只见缝线处少许着色,期间未见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术后30 d HE染色显示角膜组织与宿主角膜组织结合良好,上皮细胞可见4~5层结构,可见角膜缘干细胞多呈卵圆形;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培养的细胞P63、CK3单克隆抗体呈阳性表达。结论以组织块法生长的以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的组织工程化兔角膜可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兔眼上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4只SPF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肠愈灌肠方组。使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灌注法复制UC大鼠模型,在实验第12天观察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实验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肠愈灌肠组、美沙拉嗪组大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TGF-β1显著上升(P<0.05),TNF-α显著下降(P<0.05)。结论 肠愈灌肠方治疗UC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促炎因子,促进抑炎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对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终末期复杂性踝关节炎融合术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 于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收的治终末期复杂性踝关节病损患者 (n=19) 为研究对象, 行Ilizarov外固定架踝关节融合术, 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价、美国矫形足踝协会 (AOFAS) 的踝与后足评分.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得830个月 (平均14.7个月) 随访, 术中患者均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踝部疼痛明显缓解、畸形得到改善, X线提示所有患者均获得完全融合, 融合时间1116个周, 平均14.7周.术前静息、负重VAS评分平均分别为4.9分、7.9分, 术后分别为1.2分、1.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AOFAS术前评分 (58.74±4.00) 分, 术后末次随访为 (93.21±4.4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终末期复杂性踝关节炎融合术中疗效满意, 具有持续提供轴向压应力, 软组织创伤小, 融合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4.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51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干扰素组48例实施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组49例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联合组54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于治疗后4、12、24、48周测定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相关指标值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检测值均不断减小,第4、12、24、48周,联合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均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P<005);治疗4、12、24、48周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LT恢复情况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患者。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V抗原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联合组的HBV抗体抗原检测结果依次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促进HBeAg、HBV DNA和ALT的复常,使HBV抗原抗体水平恢复,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口服降糖药失效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试验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照组给予诺和灵。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用药4、8和12周后的FBG和2 hBG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HbA1 c分别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12周后FC-P的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C-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胰岛素用药剂量、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分析该技术最佳适应症.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骨缺损长度4~7 cm, 平均5.6 cm.均行一期清创、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截骨、骨搬运.记录患肢术后愈合率、并发症及功能等情况, 并采用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1~42个月随访, 平均28.4个月.术后定期行X线摄片检查评估骨愈合情况, 愈合时间5~13个月, 平均8.6个月.无胫骨感染复发.7例出现针道感染, 2例延长过程中出现骨端对位不良.肢体长度恢复良好, 邻近关节功能良好.Paley评分, 优7例, 良6例, 优良率86.7%.结论 采取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该技术较适于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骨髓炎及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7.
姚玲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8)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将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实施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和康复护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临床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出现吞咽障碍,26例患者在护理人员在照料下恢复良好;干预后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给予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和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VIG 400mg/(kg.d),1次/d,连用3~5d。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发热、咳嗽、喘憋及肺部啰音等)的改善情况,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IVIG用途广泛,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时,其免疫调节功能可显著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分析早期与延期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侧脑室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30例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平分为早期组与延期组,都采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侧脑室引流术。结果:延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延迟脑脊液置换术联合侧脑室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有效地降低再出血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