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5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菌体内同源重组构建pAdEasy-1-Cat重组体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相似文献   
142.
c-FOS在VEGF 165基因治疗大鼠脑梗死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c-FOS蛋白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 165)基因治疗大鼠脑梗死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分子学依据。方法:将Wistar大鼠制成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7d后断头取脑,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显示脑中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各脑区无c-FOS表达,梗死组、空载质粒组及基因组均有表达,以基因组最显著。结论:脑缺血及VEGF 165基因均可诱导c-F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3.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90α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治疗大鼠脑梗死中的表达,为治疗脑梗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雌性Wistar大白鼠25只,体重为250~300 g,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A组)予常规饲养;假手术组(B组)在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过程中,仅将栓线插入颈内动脉约1cm即可;单纯MCAO对照组(C组),采用改进的线栓法制成永久性MCAO模型;空载质粒对照组(D组)在MCAO模型术后,头顶部剃毛,消毒后采用立体定位仪在梗死区相应部位钻一小孔,以5μl空载质粒(pUCCAGGS,20μg/μ1),然后缝合切口,精心饲养;治疗组(E组)的方法同D组,注入等量的pUCCAGGS/hVEGF165取代空载质粒.实验7 d后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显示脑中的HSP90α表达情况.结果 A、B两组整个脑部均无HSP90α表达;C、D两组仅有少量表达;E组的半暗带内有明显表达,与C、D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半暗带以外区域仅有少量表达或不表达.结论 VEG165基因可诱导HSP90α在特定部位表达.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MSCs,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MSCs标记(CD45、CD34、CD90、CD29)以及成骨、成脂肪等多向诱导分化潜能,鉴定其特征。MTT法分析不同浓度bFGF对MSCs增殖的影响,确立最佳浓度bFGF诱导MSCs增殖的时间特征,分别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磷脂酶C、蛋白激酶C、钙通道和钙泵选择性抑制剂等处理P3MSCs后,观察其对bFGF介导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培养的MSCs表现CD90、CD29强阳性,具有成骨、成脂肪等多向分化能力;bFGF诱导MSCs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特征,5.4×10-4mol/L bFGF作用48 h时MSCs增殖达峰值;磷脂酶C阻断剂U73122、钙通道阻断剂和选择性蛋白激酶C阻断剂等明显抑制了bFGF所介导的MSCs增殖效应;尤其是非选择性PKC抑制剂Straurosporine、钙泵选择性抑制剂thapsigargin以及蓝尼定受体抑制剂Ryandoine均抑制bFGF所诱导的MSCs增殖。结论:bFGF通过Ca2+/PKC/Erk1/2途径促进M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5.
郭鹏飞  姚玲玲  李长生 《安徽医药》2023,27(6):1130-1135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七氟醚不同配伍麻醉对老年术后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0年 1月至 2021年 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 135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低浓度七氟醚组( n=67)和高浓度七氟醚组( n=68)。低浓度七氟醚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0.6 mg/L和吸入浓度为 1.2%的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高浓度七氟醚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 0.6 mg/L和吸入浓度为 1.7%的七氟醚进行麻醉维持。比较两组病人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评分、载脂蛋白 J(ApoJ)、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神经生长因子( NGF)水平,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和总抗氧化能力( T-AOC)水平和生命体征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 MAP)、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 6、24、72 h高浓度七氟醚组 MMSE评分[( 25.61±2.16)分、(27.41±2.38)分、(28.02± 1.22)分]高于低浓度七氟醚组[( 23.47±2.23)分、(25.46±2.08)分、(27.13±2.15)分](P<0.05);术后 1、3、7d时 ApoJ水平[( 145.36±14.27)mg/L、(139.57±12.78)mg/L、(130.39±12.62)mg/L]、 NSE水平[( 9.66±2.54)μg/L、(7.38±2.12)μg/L、(5.88±1.58) μg/L]高于低浓度七氟醚组[( 130.64±10.58)mg/L、(125.37±11.21)mg/L、(123.11±11.34)mg/L、(7.22±1.48)μg/L、(6.11±1.71)μg/ L、(4.22±1.24)μg/L], NGF水平[( 290.46±37.38)μg/L、(315.11±39.16)μg/L、(358.39±43.44)μg/L]低于低浓度七氟醚组[( 327.23±40.25)μg/L、(345.44±40.66)μg/L、(395.23±38.48)μg/L](P<0.05);高浓度七氟醚组术后 MAP(78.28±6.43)mmHg、心率( 85.36±6.42)次 /min、SpO2(96.52±4.22)%水平均高于低浓度七氟醚组( 74.28±6.21)mmHg、(78.16±6.32)次 /min、(94.25±4.18)%(P<0.05);术后 1、6h高浓度七氟醚组丙二醛水平[( 5.87±0.54)mmol/mL、(2.65±0.32)mmol/mL]低于低浓度七氟醚组[( 7.14±0.46)mmol/mL、(4.09±0.47)mmol/mL],而 SOD水平[( 87.22±13.59)U/mL、(66.69±10.58)U/mL]和 T-AOC水平[( 20.53±4.20)U/mL、(22.24±3.38)U/mL]高于低浓度七氟醚组[( 73.44±14.31)U/mL、(57.41±9.78)U/mL、(18.49±3.48)U/mL、(20.14±3.01)U/m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 0.6 mg/L丙泊酚和吸入浓度为1.7%的七氟醚可有效促进老年病人认知功能的恢复,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6.
目的:通过观察小檗碱对球囊损伤后兔颈动脉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的影响,为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均以球囊导管扩张损伤颈动脉内膜,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小檗碱和辛伐他汀各2.5 mg/(kg.d)腹腔注射,假手术组仅普食喂养。术后15 d取损伤颈动脉段切片,作形态学观察,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血管新生内膜厚度(IT)、管腔面积(LA)、新生内膜面积(IA)、内弹力板围绕面积(IEL)、中膜面积(MA)、外弹力板围绕面积(EEL)。结果:血管球囊损伤后,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IT、IA、IA/MA均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檗碱组和辛伐他汀组LA、IEL、EEL均显著增大(P<0.01),MA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檗碱可通过抑制兔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与不良的血管重塑,从而为小檗碱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7.
目的:采用体外连接法构建和制备重组腺病毒Adeno-X-LacZ,为构建具有治疗价值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奠定基础。方法:PI-SceⅠ/I-CeuⅠ酶切pShuttle2-LacZ穿梭质粒,回收4.6 kb的LacZ基因表达盒,与经过相同酶切的Adeno-X病毒DNA连接,连接产物用SwaⅠ酶切,最终产物转化DH5α。重组质粒用PCR法和PI-SceⅠ/I-CeuⅠ酶切鉴定。pAdeno-X-LacZ用PacⅠ线性化后,用脂质体介导其转染至AD293细胞内包装扩增出重组腺病毒颗粒,采用CsC l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重组腺病毒Adeno-X-LacZ。采用X-gal染色观察Adeno-X-LacZ在AD293细胞内包装和HVSMC表达情况。结果:PCR扩增可见312 bp特异性条带,PI-SceⅠ/I-CeuⅠ酶切重组质粒后释放出4.6 kb LacZ基因表达盒。X-gal染色证实了在AD293细胞内成功扩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eno-X-LacZ和LacZ基因在HVSMC中得到有效表达。结论:体外连接法是一种快速、简便、高效的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方法,本研究为构建具有治疗价值的重组腺病毒奠定了基础,Adeno-X-LacZ为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提供了一良好的对照载体。  相似文献   
148.
补肾益气化瘀方对衰老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益气化瘀方对衰老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青年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成三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药物组。使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建立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药物组每天用补肾益气化瘀方提取液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四周。然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空白对照组:海马轮廓清晰,CA3区神经元细胞密集,胞浆丰富,核大深染,细胞间排列整齐,界限清楚;模型对照组:海马轮廓模糊,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细胞间排列松散,界限不清;药物组:海马轮廓清晰,神经元细胞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神经元胞浆较丰富,核大深染,细胞间排列较整齐,界限清楚。模型对照组海马MDA含量增加,SOD活性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药物组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MDA)含量减少,SOD活性增加(P〈0、01)。结论补肾益气化瘀方对衰老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9.
[目的]分析丙泊酚结合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反应影响,为临床患者诊疗提供一些借鉴。[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间在我院行全身麻醉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9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47例)泵注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6μg/kg,对照组(47例)泵注20 mL生理盐水,而后行麻醉诱导。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及患者使用阿托品及麻黄碱状况,观察患者在进入手术室(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及气管插管后3分钟(T3)HR、BIS数值、MAP、舒张压(DBP)及静脉压(SBP)改变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为(27.02±2.61)s,对照组为(40.22±2.9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刻相比,观察组T1至T3、对照组T1、T3时刻MAP、BIS、HR、DBP及SBP显著下降,与T1时刻相比,对照组T2时刻MAP、BIS、HR、DBP及SBP显著上升,观察组患者T3时刻MAP、BIS、HR、DBP及SB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阿托品有5例(10.64%),对照有14例(29.79%);观察组使用麻黄碱有2例(4.26%),对照组有13例(2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手术患者在行麻醉诱导时采用小剂量丙泊酚结合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反应,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0.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严重肢体缺血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观察缺血肢体肌肉内注射编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裸露质粒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对3例(4条肢体)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和肢体缺血部位随机选择4个位点,注射编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的真核表达质粒pUC-CAGGS/h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4mg,每两周注射一次。肌肉内注射裸露质粒后每天观察患者的临床情况。治疗后1-3个月重复血管造影以观察有无新生血管的形成。结果发现缺血性溃疡愈合成明显改善,静息性疼痛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有新生血管形成和侧枝循环的建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出现一过性下肢水肿,一周内自然消退,水肿的出现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增加血管通透性相一致。结果提示,肌肉内注射编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的裸露质粒DNA可诱导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肢体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