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提高电烧伤的治愈率,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肢体的功能,应用早期手术的治疗方法,通过对38例电烧伤疗效的观察,结果表明:早期手术修复电烧伤创面,较传统保守治疗的方法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应用转移皮瓣修复骨外露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单位自1992年以来,以不吻合曲管的转移皮瓣修复骨外露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粘合法与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粘合组和缝合组,每组10只。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术后8周,各组取8只大鼠进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每组其余2只取标本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粘合组与缝合组比较,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比、有髓纤维截面积恢复比、肌湿重恢复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2.32、2.43、2.39、2.36,P值分别为0.032、0.029、0.030、0.031)。结论 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神经接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严重烧伤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烧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符合条件烧伤病人100例,其中, 入院诊断烧伤创而为二度、21d内愈合者46例列入A组;入院诊断烧伤创而为二度、因创面进行性损害并感染造成创面加深需清创植皮者22例列入B组;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三度面积≥5%、需早期清创植皮并于伤后7d内进行手术者32例列入C 组。正常对照组30例列入D组。全部病例在伤后12h内、第3d及第7d各做一次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1)严重烧伤患者的A、B、C组在伤后12h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A、B、C 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伤后第3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C 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3)伤后第7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监测,在严重烧伤治疗过程中,指导及时进行稀释治疗及判断早期手术清创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烧伤Ⅱ度创面半暴露干-湿疗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分阶段综合处理烧伤Ⅱ度创面的半暴露干-湿疗法的临床价值和合理性.方法:从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符合条件患者共108例,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36例.A组创面早期采用10%磺胺嘧啶银纱布半暴露包扎,3 d后改用八湿膏纱布,1~2 d换药1次;B组创面采用10%磺胺嘧啶银纱布半暴露包扎,1~2 d换药1次;C组创面采用八湿膏纱布半暴露包扎,1~2 d换药1次.全部病例在伤后12 h内、第3天及第7天分别观察白细胞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变化;观察第2、5天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创面愈合临床效果及因组织进行性损害而需手术治疗的例数.结果:3组在伤后12 h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3天C组各项指标高于A、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A组各项指标低于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B、C组.结论:采用分阶段综合处理烧伤Ⅱ度创面的半暴露干-湿疗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10%磺胺嘧啶银纱布和采用八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我院自1990年率先在粤东地区开展了微粒皮肤移植,新鲜猪皮覆盖术以来,6年共救治了大面积深度烧伤病员15例,取得较好效果,对其手术方法,疗效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部深度烧伤早期手术对手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科近10年来对214例手部深度烧伤进行早期手术切痂植皮治疗,并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价、讨论。结果深Ⅱ度~浅Ⅲ度术后手功能的恢复较满意,而深Ⅲ°术后也为以后手功能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结论积极早期手术治疗手部深度烧伤可有效减少烧伤手的畸形,最大可能恢复手功能。  相似文献   
19.
半暴露干-湿疗法治疗小儿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暴露干-湿疗法治疗小儿Ⅱ度烧伤的优点及临床价值。方法:从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符合条件患者共141例,可供观察部位(四肢)227处,其中浅Ⅱ度创面146处,深Ⅱ度81处。根据创面处理方法不同随机分成A(干-湿疗法)、B(干性疗法)、C(湿性疗法)3组。观察各组创面经治疗后:①水肿渗出期持续时间(天);②创面有否继发感染;③创面有否进行性损害并加深;④是否需手术植皮治疗;⑤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天);⑥药物对小儿的安全性。结果:体液渗出期持续时间比较;A组及B组创面处理方法相同,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无论是浅Ⅱ度或深Ⅱ度渗出期均较A组持续时间长,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完全愈合时间比较;在浅Ⅱ度创面,A组完全愈合时间为(9.5±2.2)天,B组为(10.8±2.3)天,C组为(11.6±3.4)天,A组分别与B、C组比较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深Ⅱ度创面,A组时间为(20.2±5.1)天,B组为(22.4±5.6)天,C组为(22.8±6.2)天,A组分别与B、C组比较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A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B、C组。结论:半暴露干-湿疗法治疗Ⅱ度烧伤的特点在于根据不同时期烧伤创面的不同病理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以保持创面外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促进创面愈合,避免创面进行性损害,减少深Ⅱ度创面植皮手术的机率,减少瘢痕形成,是一种较为细化的创面处理方法,适合应用于小儿病例。  相似文献   
20.
1982年11月~1992年11月间,我院收治5岁以下烧伤面积大于26%的患儿142例,占同期小儿烧伤住院人数的35.24%。治愈119例,治愈率83.8%,死亡23例,死亡率16.2%。临床资料本组男性92例,女性50例,以2岁组最多。烧伤原因以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