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31篇 |
免费 | 635篇 |
国内免费 | 36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6篇 |
儿科学 | 94篇 |
妇产科学 | 52篇 |
基础医学 | 427篇 |
口腔科学 | 116篇 |
临床医学 | 1497篇 |
内科学 | 829篇 |
皮肤病学 | 94篇 |
神经病学 | 155篇 |
特种医学 | 50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5篇 |
外科学 | 1350篇 |
综合类 | 3442篇 |
预防医学 | 1086篇 |
眼科学 | 120篇 |
药学 | 1202篇 |
41篇 | |
中国医学 | 1402篇 |
肿瘤学 | 3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6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58篇 |
2021年 | 326篇 |
2020年 | 312篇 |
2019年 | 204篇 |
2018年 | 198篇 |
2017年 | 154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84篇 |
2014年 | 532篇 |
2013年 | 432篇 |
2012年 | 452篇 |
2011年 | 534篇 |
2010年 | 540篇 |
2009年 | 505篇 |
2008年 | 478篇 |
2007年 | 571篇 |
2006年 | 655篇 |
2005年 | 711篇 |
2004年 | 584篇 |
2003年 | 497篇 |
2002年 | 370篇 |
2001年 | 433篇 |
2000年 | 417篇 |
1999年 | 373篇 |
1998年 | 330篇 |
1997年 | 300篇 |
1996年 | 269篇 |
1995年 | 251篇 |
1994年 | 221篇 |
1993年 | 186篇 |
1992年 | 136篇 |
1991年 | 136篇 |
1990年 | 144篇 |
1989年 | 109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68篇 |
1986年 | 54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6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误诊原因,总结SPT的诊断经验。方法:收集2000年2月~2007年3月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9例SPT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误诊原因。结果:9例均为女性,平均26岁。首诊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4例,腹痛1例,无任何临床症状4例。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正常。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或腹腔内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1例行超声引导下肿瘤活组织检查,3例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术前穿刺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均出现误诊,9例经术后病理确诊SPT。结论:SPT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病理学特点不被医师所熟悉,临床易误诊。熟悉SPT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提高病理确诊率,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62.
目的:报道一种新型保髋术式多孔钛金属笼(AVN CAGE)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手术技术、短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探讨该术式的最佳适应证。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因早期ONFH行AVN CAGE植入术的38例51髋,男30例40髋,女8例11髋;年龄22~58岁,平均(39.6±10.8)岁。术前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RCO)分期:Ⅱ期42髋,ⅢA期9髋。术前日本骨坏死研究会(JIC)分型:B型2髋,C1型18髋,C2型31髋。均采用小切口经转子入路行髓芯减压,并使用专有器械在透视监视下植入AVN CAGE。术后定期随访记录Harris髋关节评分(H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相关并发症,拍摄X线片,并根据需求拍摄数字减伪影断层融合扫描或减伪影CT扫描。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ARCO分期和JIC分型。以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为临床失败终点,以影像学进展至ARCOⅢB或Ⅳ期为影像学失败终点。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保髋手术成功率,并比较不同ARCO分期的疗效差异。结果:38例患者全部获得3个月以随访,随访时间6~2...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输尿管损伤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3年间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6例输尿管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3589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共发生6例输尿管损伤,发生率约为0.17%,其中1例术中及时发现,并采取腹腔镜下输尿管端-端吻合术+输尿管置管术(D-T管,下同);1例术后6小时因腹腔引流液多而发现,及时开腹行手术修复;4例晚期发现者,均行膀胱镜下输尿管置管,3个月后拔管,3例治愈,1例再次出现尿瘘行二次开腹手术修补。结论:早期发现并修复输尿管损伤,患者预后转归好,并能减少远期后遗症,诸如输尿管狭窄、瘘管形成或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神经元退行性变模型小鼠脑组织中铁离子的影响。方法:取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和尼莫地平高、中、低(80、40、20mg.kg-1)剂量组,每组35只,后4组脑室内注射0.25氯化铝2μL,每天1次,连续5d,建立神经元退行性变小鼠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人工脑脊液;5d后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30d,末次灌胃24h后观察其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考察海马组织中丙二醛(MDA)、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铝离子和铁离子水平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高剂量组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其中MDA、HO-1蛋白和铁离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及尼莫地平中、低剂量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尼莫地平可能通过抑制HO-1蛋白表达维持铁离子代谢平衡,发挥缓解神经元退行性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布加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布加综合征MSCT影像特点.结果 BCS的MSCT特点为:①CT平扫形态学改变:肝脏不规则增大15例,弥漫增大10例,未见明显改变3例;②强化特征:花斑状强化型11例,周边强化型6例,中央强化型8例,不规则强化3例;③CTA准确显示阻塞的部位及侧支循环血管:肝静脉闭塞3例;下腔静脉狭窄闭塞25例,其中7例伴肝静脉闭塞;显示肝外侧支循环16例,肝内侧支循环2例,肝内外均有侧支循环7例,3例无侧支循环血管.结论 MSCT能准确直观反映布加综合征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侧支血管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能从形态及功能上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7.
目的 采用串联质谱法观察不同严重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外周血氨基酸水平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99例,根据肺功能结果将患者分为GOLD Ⅰ/Ⅱ组、GOLD Ⅲ组和GOLD Ⅳ组.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并制订相应干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粤北人民医院接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2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脑梗死,将并发脑梗死的患者设为脑梗死组(n=37),将无脑梗死发生的患者设为非脑梗死组(n=17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7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患者中37例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17.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组高血压病史长于非脑梗死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血肿量、脑水肿体积较非脑梗死组均明显更高(P<0.05),降颅压药物使用时间>24 h比例明显更高(P<0.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更低(P<0.05);两组年龄、性别、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血肿量、脑水肿体积、收缩压、舒张压、降颅压药物使用时间>24 h、GCS评分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应用于艾滋病治疗的24个中药的提取物对人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代谢酶3A4(CYP3A4)活性的抑制作用,为阐明中药和化学药在治疗艾滋病时的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增效机制提供数据。方法:用标准化方法提取24个中药的65个部位,并在生理条件下与混合人肝微粒体进行预孵15 min后,加入探针底物睾酮和辅酶β-NADPH进行孵育30 min,用LC-MS/MS对CYP3A4的活性进行定量检测,计算抑制率(IC50)。结果:在24个中药中虎杖和黄芩对CYP3A4具有较强的抑制,其不同部位的IC50分别为3.25~8.19和10.0~29.0μg.mL-1。其他测试的中药提取物,如甘草、苦参、牡丹皮、土茯苓和乌药,它们的不同提取部位对CYP3A4的抑制作用有较大差异。而败酱草,板蓝根,当归,黄芪和龙胆对CYP3A4几乎不具抑制效果。结论:中药的不同提取物对CYP3A4的抑制效果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观察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远视矫正后的散光改变.方法 收集看远和看近内斜视10 PD以上、远视1.0 D以上、配戴足矫远视眼镜看远斜视度在10 PD以内的初诊病人;按初诊年龄分为≥2岁<4岁组和≥4岁<8岁组;根据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结果予以配戴足矫眼镜.每年再次验光,应用向量分解法,用90°~180°轴向的散光J180,及45°~135°轴向的散光J45作为散光统计指标.连续观察3年以上.结果 符合条件的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共44名,平均初诊年龄(4.7±1.7)岁,观察(4.3±1.4)年.≥2岁<4岁组儿童右眼的散光J180平均为(0.35 ±0.34)D,在配戴眼镜的第2年和第3年出现了分别为0.28 D、0.20 D的散光增加(P<0.05),≥4岁<8岁组右眼的散光J180,平均为(0.34±0.44)D,在戴镜后的第1年和第2年也分别增加了0.22 D和0.18 D(P <0.05),两组儿童在随后的2~3年下降到初诊水平并保持稳定;两组儿童的散光J45平均为(0.14±0.16)D、(-0.002±0.16)D,数值小且无明显变化.结论 调节性内斜视配戴远视足矫眼镜以后散光会出现少量的增加,之后有所降低,该变化与最初配戴眼镜的年龄无关.戴镜在一定时期内能影响儿童屈光的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