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其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随机抽样2007年1月~2009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行心脏超声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超声中主动脉瓣钙化积分分为无钙化组(76例)和无钙化对照组(88例);所有入选对象均排除对血压和瓣膜钙化有影响的疾病。观察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 SDHVD总检出率为47.6%;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HVD与高血压病程相关;随着收缩压变异系数增大,SDHVD发生率增大加,而舒张压变异系数与SDHVD无相关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减小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缬沙坦与咪哒普利两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高血压病人治疗前后对比及两组间的作用比较。结果:缬沙坦与咪哒普利组皆能减少LVMI(左室重量指数),两组比较(P>0.05),两组皆能减少RWT(左室相对重量)(P>0.05),RWT下降与LVMI下降比较,RWT较明显(P<0.05)。结论:缬沙坦能减少高血压左室肥厚,尤其对RWT减少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其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随机抽样2007年1月~2009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行心脏超声及24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超声中主动脉瓣钙化积分分为无钙化组(76例)和无钙化对照组(88例);所有入选对象均排除对血压和瓣膜钙化有影响的疾病.观察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 SDHVD总检出率为47.6%;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DHVD与高血压病程相关;随着收缩压变异系数增大,SDHVD发生率增大加,而舒张压变异系数与SDHVD无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减小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与常规方法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血浆BNP浓度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依据胸部CT确定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seLdinger技术作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同时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NP变化及对临床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PCI)168例,分为存活组(143例)和死亡组(25例);对存活组患者随访至6个月分别测定血浆BNP及死亡、再入院率,超声心动图检查(UCG)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PCI术后血浆BNP水平比术前明显降低,从术前的血BNP浓度在(176±27)ng/L逐渐升高,至术后6个月降低到(98±6)ng/L,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术前血BNP浓度水平比存活组明显升高(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LVEF[(57.0±14.1)%比(31.0±15.0)%,P〈0.01]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NP是预测ACS患者PCI治疗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PCI可降低ACS患者血液BNP水平,但术前BNP水平,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心脏起搏器是目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本文回顾性研究了2006至2017年我院安装的永久起搏器患者共832例,总结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少见并发症(起搏器系统感染后患者自行拔出导线、少见起搏故障、术后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等),以期探讨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 采用缬沙坦与咪哒普利 2组治疗 ,观察 2组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舒张功能 (VtiE/VtiT)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 ,VtiE/VtiT明显上升 ,收缩功能 (EF、FS)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明显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姚丙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1999,3(4):333
宽QRS波心动过速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本文对32例宽QRS波心动过速患者诊治加以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32例均为急诊患者,均经心电图证实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20次/min,QRS波宽度>120ms,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30±16岁。发作时有血液动力学障碍19例,晕厥4例。所有病例均作常规导联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首先按Brugndn分析法[1]作心电图诊断,再结合临床发作时心电图、非发作心电图、食管心电图、治疗反应等回顾性资料作临床最终诊断。2结果宽QRS波心动过速32例,按Brudgade标准诊断为室性心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动脉应用血管闭合器Angioseal止血的安全性及Angioseal闭合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8例老年冠心病病人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分为两组,甲组32例应用Angioseal闭合器;乙组36例应用手压止血作为对照组。观察止血、操作、下肢制动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结果甲组止血时间为48s±31s,绝对制动时间为3.0h±0.7h,相对制动时间2.8h±0.8h,1例血肿。乙组止血时间为1560s±660s,相对制动时间16.8h±4.7h,绝对制动时间为19.7h±5.8h,8例血肿。结论Angioseal闭合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止血工具,与手压止血法比较,操作简单,明显缩短了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少,方便了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病人及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右心室中位间隔面及心尖部起搏下组织运动瓣环位移(TMAD)及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植入DDD起搏器老年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患者(RVMSP组)56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RVAP组)42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6、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采用TMAD技术检测二尖瓣环六个位点二尖瓣环位移(MADseg)、整体位移(MADglobal),采用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AS-POST以及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实验室检查NT-proBNP、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出现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室高频事件(VHR)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按期随访.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RVAP组最高(P<0.05),2组V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RVMSP组患者术后6、18个月NT-proBNP、LVEF、LVEDV等均无变化,RVAP组NT-proB-NP、LVEF、LVEDV无变化,二尖瓣环各位点MAD以及二尖瓣环MADgloba降低,TAS-POST增加(P<0.05).术后18个月RVAP组NT-proBNP增加,LVEDV值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无变化.结论 RVMSP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不影响患者心功能,为较理想起搏部位,TMAD可早期监测心功能受损,为起搏器患者早期心功能异常的检测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