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6篇 |
免费 | 144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5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27篇 |
口腔科学 | 30篇 |
临床医学 | 362篇 |
内科学 | 198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24篇 |
特种医学 | 136篇 |
外科学 | 138篇 |
综合类 | 610篇 |
预防医学 | 207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227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474篇 |
肿瘤学 | 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52篇 |
2009年 | 162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17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6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3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血培养使用BacT ALERT 3D血培养检测仪,其他各种临床标本用沙堡氏培养基培养,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念珠菌.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间的2891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总结,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IFI的发病率为4.12%,患者年龄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为多,均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最多;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其中白念珠菌占67.29%,霉菌占6.20%.4年间细菌、真菌检出率及真菌检出率占细菌和真菌检出率的构成比、标本来源、菌种以及科室分布的构成比、抗真菌药物和抗细菌药物的使用率均有所不同,采用χ2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标本来源、菌种和科室分布的构成比在不断发生改变,IFI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念珠菌仍是主要的致病真菌,但各种念珠菌的菌种构成比有所变化,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提出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新病症理论,丰富和提高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方法:①建立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和清法治疗的新方案,进行回顾性临床疗效研究;并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照分析糖尿病足筋疽组患者和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的不同病理特点;②建立大鼠实验模型,采用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探讨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可能发病机理,并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①通过临床清法治疗,保肢率为95.2%,截肢率3.4%,死亡率1.4%,疗效显著,明显优于活血组(P<0.01).经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等证实其特异性病理改变为:非缺血性的肌腱变性、肿胀、胶原组织排列紊乱、溶解;②糖尿病模型大鼠肌腱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醛糖还原酶(AR)活性有增高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药效学研究表明奚氏清法方组在降低血糖、血脂,提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一氧化碳合酶(NOS)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足坏疽的病理改变不同于肢体动脉缺血性坏疽.提示奚氏筋疽的发病机理,可能与非酶促糖基化反应、多元醇途径激活、氧化应激增强等有关;奚氏方剂可降低血糖、降血脂、调节纤溶系统,有效抑制真菌以及厌氧菌的生长,对防止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肌腱病变有效;糖尿病足筋疽--肌腱变性坏死这一新病症理论的提出,为糖尿病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于再灌注24h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4h后,眼针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眼针组大鼠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明显减少。结论眼针疗法能诱导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BDNF表达水平,有利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 相似文献
995.
银花解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作银花解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证的Ⅱ期临床疗效预试,并与抗病毒冲剂作疗效对比。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16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银花解毒颗粒,对照组予抗病毒冲剂,并检测诊断性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均有良好的改善症状,体征作用,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银花解毒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热证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腹膜透析液诱导的体外培养的人腹膜间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随机分对照组、PDS组、DA组(灯盏花素终浓度为5μmol/L)、DB组(灯盏花素终浓度为10μmol/L)、DC组(灯盏花素终浓度为20μmol/L)5组对照观察。培养48 h后检测各组上清液中VEGF及TGF-β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膜间皮细胞在PDS诱导下,VEGF及TGF-β1分泌显著增加(P<0.01);与PDS组比较,经灯盏花素干预后的VEGF参数DB、DC组及TGF-β1参数DA、DB、DC组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灯盏花素可以抑制腹膜透析液诱导的体外培养的人腹膜间皮细胞VEGF及TGF-β1的分泌。 相似文献
999.
1000.
就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中有关肢体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的中医治疗进行了综述 ,主要从辨证论治的研究、单方验案报道及其他疗法具体阐述了中医中药在中小动脉闭塞、狭窄的防治及阻止ASO病变进展和斑块消退等方面具有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