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GMD矫治器与传统磨牙远移技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GMD矫治器与传统磨牙远移技术的对比研究探讨该矫治器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及其适应证。方法:对48例因上颌磨牙前移所导致的安氏II类错牙合患者,分别使用GMD矫治器、钟摆矫治器与口外弓进行推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的非拔牙矫治,通过矫治前及磨牙远移到位后的X线头影测量及模型测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中,以上几种方法最终都实现了推磨牙远移的目的,但是GMD矫治器的磨牙移动更接近于整体移动,支抗控制也强于钟摆矫治器。结论:GMD矫治器能够有效、快速地远移磨牙,是一种新的有效远移磨牙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咀嚼肌肌球蛋白重链亚型mRAN含量变化的测定,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肌肉改建的过程及能力。方法:12只西安本地杂种犬分为6组:对照组、牵张5d组、牵张10d组、固定2周组、固定4周组和固定8周组。麻醉后分别取嚼肌与颏舌骨肌的中央部分对MHCⅠ、MHCⅡ及GAPDH(内参照)的mRNA进行RT-PCR。结果:试验各组嚼肌中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牵张5d后颏舌骨肌中MHCⅠ的mRNA相对含量开始上升,MHCⅡ的mRNA相对含量开始下降,MHCⅠ/MHCⅡ之比增加,刚刚牵张完成时变化最为明显,牵张完成固定4—8周时基本恢复。结论:在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相关的咀嚼机会发生组份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建有利于牵张成骨术的术后稳定。 相似文献
15.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安氏 类 1分类骨性及功能性错牙合患者 ,临床上多主张二阶段矫治[1] ,即先行功能矫治 ,改变上下颌骨及牙弓间的矢状、冠状及垂直向关系 ,然后再应用固定矫治器作进一步的治疗。对于重度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矢状方向存在严重不调时 ,先期应用单一的功能矫治器很难矫治牙合间关系不调。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口外力结合改良 Activator对重度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行第一阶段治疗 ,获得了良好的颌骨、牙合关系和软组织侧貌。1 临床资料5 8例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男 32例 ,女 2 6例。年龄 8.5岁~ 1 1 .8岁 ,…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