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3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检测猪带绦虫不同虫期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囊虫病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以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或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别在刺激的第0d、5d、10d和15d时检测Th1/Th2细胞因子(IFN-γ及IL-4),对分泌IFN-γ或IL-4的不同细胞群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囊虫病患者新鲜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与CD4+细胞较正常人升高,CD4+/CD8+较正常人升高,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较正常人升高;猪囊尾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第0d、5d、10d和15d时,分泌IFN-γ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42%±5.53%,30.46%±4.94%,36.52%±4.73%,38.69%±5.58%;分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2%±0.52%,3.00%±0.57%,3.81%±0.70%,5.03%±0.73%。六钩蚴抗原刺激囊虫病患者PBMC分泌IFN-γ及IL-4的CD3+细胞百分率亦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囊虫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PBMC中存在T淋巴细胞的极化水平异常,CD3+与CD4+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升高,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免疫功能紊乱;随着囊尾蚴抗原刺激外周血PBMC时间延长,分泌IFN-γ和IL-4的CD3+细胞百分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3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化液治疗蠕形螨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抗蚴灵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化液治疗蠕形螨病的疗效。 方法 应用该药治疗面部蠕形螨感染者447例,其中随机观察有粉刺、皮疹和脓疱疹患者30例,治疗20d后复查阴转例数并观察其治疗效果,并与市售肤螨灵、2 %灭滴灵溶液和8%灭滴灵霜的疗效做比较试验。进行体外杀灭蠕形螨试验、动物毒性试验和局部用药安全试验。 结果 治疗后20d复查,面部蠕形螨阴转率为928%(415/447),对有明显面部损害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0%(27/30),明显高于其他3种药物(P<0.01)。体外杀灭蠕形螨试验结果显示,1h内能杀死全部蠕形螨。动物毒性试验显示LD50在安全范围,局部用药无明显刺激和过敏反应。 结论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化液有望成为安全、高效的治疗蠕形螨病药物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抗原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方法 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体外分别用恶性疟原虫 (P. f) 抗原 (5 μg/ml) 和正常红细胞 (nRBC) 抗原 (5 μg/ml) 进行刺激, 同时给予IL?2维持细 胞增殖, 另外设立只加IL?2的阴性对照组进行培养。培养12 d时, 刺激组细胞再用对应的抗原刺激20 h, 用流式细胞仪 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泌IL?4和IFN?γ的情况, 并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 (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 cinimidyl ester, CFSE) 标记法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结果 健康人PBMC经P. f抗原刺激扩增后CD4+ T细胞的增殖指数 (PI) 明显高于nRBC抗原刺激组和阴性对照组 (P均<0.05), 但3组γδ T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 f抗原组 分泌IL?4的CD4+ T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nRBC抗原组和阴性对照组 (P均<0.05), 但3组分泌IFN?γ的CD4+ T细胞百分 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结论 P. f抗原在体外可刺激健康人外周血CD4+ T细胞增殖活化, 后者通过优先分泌 IL?4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疟原虫感染小鼠在原虫血症高峰期经氯喹治愈后,再感染同/异种疟原虫的疾病进程和免疫保护特征。方法 用非致死型约氏疟原虫17XNL株(P. y 17XNL株)感染C57BL/6小鼠,感染率达高峰时(第9天)半数小鼠以氯喹治疗,其余小鼠自然痊愈。痊愈后小鼠于初次感染90 d后分别采用等量致死型约氏疟原虫17XL株(P. y 17XL株)或伯氏疟原虫ANKA株(P. b ANKA株)再次感染,采用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原虫血症水平变化,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再感染前后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和脾细胞中记忆性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 初次感染P. y 17XNL株后,自愈与氯喹治愈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分别为(5.047 ± 0.924)、(4.429 ± 0.624)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37,P > 0.05);但均显著高于无感染正常组小鼠的(1.624 ± 0.280) pg/mL(F = 22.522,P < 0.01)。自愈和氯喹治愈组小鼠再感染P. y 17XL株或P. b ANKA株并痊愈后,各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分别为(15.487 ± 1.173)、(14.644 ± 1.523)、(15.965 ± 1.150) pg/mL和(15.185 ± 1.333)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42,P > 0.05);但均高于初次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7.383,P < 0.01)。感染P. y 17XNL株后自愈及氯喹治愈组小鼠再感染P. y 17XL株或P. b ANKA株并痊愈后,各组小鼠CD4+记忆性 T细胞比例分别为(34.023 ± 2.289)%、(35.608 ± 1.779)%、(34.208 ± 2.106)%和(32.820 ± 1.930)%, CD8+记忆性T细胞比例分别为(17.103 ± 1.627)%、(17.873 ± 1.425)%、(17.935 ± 2.092)%和(18.918 ± 2.82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944、0.390,P均> 0.05);但均高于初次感染后小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记忆性T细胞,F = 50.532,P < 0.01;CD8+记忆性T细胞,F = 21.751,P < 0.01)。结论 小鼠疟疾经氯喹治疗痊愈不影响宿主在再感染时产生有效免疫保护力。初次感染后,小鼠对同种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均具有一定保护性且对同种疟原虫再感染的抵抗力强于异种疟原虫。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建立简便有效的大量制备鼠伯氏疟原虫蛋白的方法.方法:采集伯氏疟原虫感染晚期的大鼠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通过白细胞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再使用30%阿拉伯胶溶液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含虫红细胞,经皂素溶血,收集纯化的原虫,虫体经超声波破碎后离心,上清液经SDS-PAGE电泳分析.采用蛋白凝胶灰度扫描方法分析蛋白电泳条带的分布.结果:从大鼠含虫外周血可分离制备出大量的可溶性疟原虫蛋白,对大鼠分离的疟原虫可溶性蛋白与小鼠来源的原虫可溶性蛋白比较,两种蛋白的电泳图谱完全相同.结论:利用大鼠模型可简便高效地制备大鼠伯氏疟原虫,结合超声波破碎法可提取足量的可溶性疟原虫蛋白抗原.  相似文献   
36.
前期研究显示,具有识别不同型别MSP2重组蛋白的IgG与降低人群临床发病相关联,MSP2主要有两型即IC1(A)型和FC27(B)型。为进一步了解MSP2型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效应,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者对自然获得高水平抗MSP2抗体的人群发生临床疟疾进行了风险评估。选择距肯尼亚东部沿海Kilifi地区40km的Chonyi村和Ngerenya村,居民暴露于每年5~6月及11~12月两个传播高峰季节,传播强度前者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克隆间日疟原虫醛缩酶(Plasmodium vivax aldolase,PvALD)基因,体外表达和鉴定重组PvALD蛋白。方法:PCR法从间日疟患者血液DNA样品中扩增PvALD基因,构建pET32c-PvALD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诱导表达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蛋白,并对PvALD在E.coli中表达进行优化,观察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培养基种类对该蛋白原核表达的影响。采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相应表达物分别采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进行分析鉴定。结果:PvALD的PCR产物分子量为1.1 kb,重组质粒pET32c-PvALD经测序验证,其插入片段序列与GenBank参考序列相似性为100%,转化E.coli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60 kD。PvALD在LB中1 mmol/L IPTG诱导6 h条件下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亲和层析纯化后的PvALD经SDS-PAGE电泳检测,呈现单一条带,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只能被间日疟患者血清特异性识别,而不能被恶性疟患者血清识别。结论:成功克隆了PvALD基因,表达了重组PvALD蛋白,为以PvALD作为靶标的间日疟快速诊断方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2006~2010年安徽省疟疾流行的时空分布。方法:收集全国2006~2010年疟疾发病数据,对我国疟疾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全国疟疾发病地理分布图。对安徽省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年发病和季节发病的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0年安徽省疟疾累计发病83 553例,居全国首位,年均发病率27.32/10万。发病率从每年的5月份开始上升,6~10月达高峰,10月后开始下降。2006~2010年疟疾发病数在安徽省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排名除2010年为第16位外,其余均为前10位;在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报告总数的排名一直位居第一位。结论:2006~2010年安徽省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居全国一、二位。疟疾是安徽省发病率最高的虫媒传染病,仍需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0.
人毛滴虫[Trichomonas (Pentatrichomonas) ho-minis Daraine, 1860]又称人五鞭毛滴虫,是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盲肠和结肠内的鞭毛虫, 通常不致病,偶可致人体不适,尤其是在小儿可致腹泻,我室近期诊治了1 例人毛滴虫感染致幼儿腹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