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54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2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热休克预处理对大鼠心肌动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热休克及其诱导的热休克蛋白对大鼠离体心肌动作电位的影响 ,以探讨其影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取SD大鼠 2 3只 ,随机分为 2组 ,热休克组 (n =13)和对照组 (n =10 )。热休克组的大鼠 ,在 2 4h前先予以热休克预处理 ,而对照组则否。取两组大鼠心脏左心室前乳头肌 ,先后以台氏液和模拟缺血液恒温 (36± 0 .5 )℃、恒速 (5ml/min)灌流 ,以常规玻管微电极技术记录和测量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振幅、超射值、0期最大上升速率 (Vmax)等电生理指标。同时 ,用Westernblot法测定两组心肌组织的 70 0 0 0热休克蛋白 (HSP70 )的相对含量。结果 :①缺血液灌流前心肌动作电位显示热休克组Vmax显著降低〔两组Vmax分别为(12 2 .30± 18.87)和 (16 8.13± 5 3.5 0V/s〕(P <0 .0 1)。②经缺血液灌流 10min后 ,热休克组的Vmax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小。③以台氏液复灌后 ,两组心肌动作电位恢复到缺血液灌流前形态的时间分别为 (7± 1.2 5 )min和 (10± 1.5 8)min(P <0 .0 5 ) ,以热休克组为短。④热休克组心肌组织HSP70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热休克对心肌的快Na+ 通道有抑制作用。热休克组心肌对缺血的耐受力增强。这些可能是其抗缺血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2.
人工贮精囊是一种治疗无精子症的外科手段。该方法是将生物材料、自体组织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囊状缝合于附睾上 ,用以引流、贮存睾丸产生的精子 ,然后通过阴囊皮肤穿刺抽吸囊中精液作配偶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或体外授精 胚胎移植 (IVF ET ,简称IVF) ,以解决受术者的生育问题[1] 。应用指征为显微外科技术无法吻合重建的不可逆性梗阻 ,包括 :①先天性输精管发育不全或缺如 ;②长段输精管狭窄 ;③由于神经源性或远侧射精管道梗阻所致的不射精者。他们具有生精功能正常的睾丸 ,但由于解剖上的缺陷 ,精子不能被运送到射出的精液…  相似文献   
203.
NO介导TNF-α诱导的培养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培养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上,建立缺氧/复氧模型,测定复氧后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和细胞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结果:(1)用TNF-α(105U/L)预处理,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内Mn-SOD活性增高、LDH释放量减少;(2)NO供体硝普钠(SNP)(5μmol/L)和前体L-精氨酸(L-Arg)(5mmol/L)预处理心肌细胞3h,缺氧/复氧后细胞内Mn-SOD活性增高、LDH释放量减少,用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100μmol/L)预处理减弱了TNF-α的抑制缺氧/复氧心肌细胞LDH释放和诱导Mn-SOD活性增高的作用;(3)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抑制剂ODQ(10μmol/L)和CPK抑制剂chelerythrine(5μmol/L)可分别减弱SNP、L-Arg和TNF-α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4)TNF-α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被抗氧化剂2-巯基丙酰氨基乙酸(2-MPG,400μmol/L)削弱,但是酪氨酸蛋白激酶(TK)抑制剂4,5,7-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50μmol/L)预处理对TNF-α诱导的心肌缺氧/复氧保护无影响。结论:NO参与TNF-α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PKC和SGC可能为其下游信号途径成分。  相似文献   
204.
目的观察大面积脑梗死(LCI)高热病人早期血清中皮质醇(CORT)、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探讨CORT,LPO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羟胺氧化法、丙二醛法测定31例高热者(A组)高热第2天与30例无高热者(B组)入院第2天血清中CORT,LPO,SOD含量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C组)作对照。同时对A,B两组生存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较C组CORT,LPO明显升高和SOD降低(P<0.05)。但A组较B组CORT,LDO升高和SOD降低更显著(P<0.05,P<0.01)。A,B两组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I高热病人早期血清中CORT,LPO,SOD含量水平明显升高,且CORT,LPO参与对LCI神经细胞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205.
近年来, 肝内胆管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肝切除术是肝内胆管癌患者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然而由于肿瘤侵袭性高、早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导致可切除病例仅占不到三成, 患者总体预后极差。肝移植术理论上不仅可以完整切除肿瘤, 同时还可替换功能受损的病肝, 因此众多学者提出采用肝移植术治疗肝内胆管癌, 以期获得更好疗效。既往由于病例有限、肿瘤复发以及供肝短缺等问题, 肝内胆管癌一度被列为肝移植术治疗的禁忌证, 然而随着受体筛选标准的优化和新辅助治疗的发展, 部分肝内胆管癌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使肝移植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并结合笔者经验, 就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现状、肝切除术与肝移植比较、肝移植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挑战和解决措施等多个方面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6.
通过观察桂甘流浸膏对诱发正常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发现桂甘流浸膏预防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可使乌头碱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明显推迟(P<0.05),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表明桂甘流浸膏具有良好的抗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207.
目的调查活体肝移植供者的生活质量,了解影响该人群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应用调查研究设计,采用中文版SF-36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活体肝移植供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18例供者躯体相关生活质量分为84.78±13.21,心理相关生活质量分为80.71±14.65,总分为165.49±22.63。在"总体健康"、"活力"维度上的得分中青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在"躯体疼痛"维度上的得分男性组高于女性组(P〈0.05)。结论活体肝移植供者的生活质量与正常人群接近。供者年龄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8.
目的 建立巴马小香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探究体外静脉转流对于猪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重要性.方法 实施以巴马小香猪为实验对象的原位肝移植共30例.供体肝脏游离、灌注、切取以及保存按常规方法进行.受体术中置入左侧髂外静脉、脾静脉/门静脉和左侧颈浅静脉"Y"形插管,用作无肝期的静脉-静脉转流.受体术中肝脏游离完成后阻断门静脉,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后开放左侧髂外静脉、脾静脉/门静脉-左侧颈浅静脉转流.血管和胆道均采取端端吻合.结果 前6例未采取体外静脉-静脉转流的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受体术中全部死亡,存活率为0.0%(0/6);采用脾静脉-颈浅静脉转流方式的受体术中存活率为57.1%(8/14),而采用门静脉-颈浅静脉转流方式的受体术中存活率为100.0%(10/1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位肝移植手术时间平均为6.5 h,受体无肝期平均为(33±12)min.供肝热缺血时间平均为2 min,冷缺血时间平均为130 min.结论 采用左侧髂外静脉、门静脉主干-左侧颈浅静脉转流方式的巴马小香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是具有可重复性好,需要的设备少,更加经济,疗效好,是比较理想的猪肝移植模型.可作为肝移植系列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9.
目的通过他克莫司缓释胶囊(MR4)的Ⅲ期临床试验(MR4LTxCN02)评价MR4在肝移植术后稳定期受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受试者随机分配入MR4或他克莫司(FK506)组,MR4组药物剂量按1:1进行药物转换,每日口服1次;FK506组维持每12h服药1次至试验结束。在为期3个月的临床试验阶段,随访了受试者生命体征、不良事件、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脂及FK506的谷值浓度。随访结果采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了Fisher精确卡方检验及t检验分析。结果MR4组按1:1药物转换后与FK506组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与FK506组比较,MR4组具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减少倾向,没有增加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转换药物后的剂量和血药浓度与换药前未发生显著变化;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表明,MR4具备缓释剂型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与FK506具有良好的生物等效性。结论MR4与FK506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同时简化了服药次数,在提高受者长期依从性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10.
肝脏穿刺活检在诊断移植肝病理改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与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间39例肝脏移植术后患者53例次诊断性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用HE染色方法显示其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采用Banff国际排斥反应病理诊断标准及参照临床检查和治疗结果,53例次肝脏穿刺检查分别被诊断为急性排斥16例次、保存性灌注再损伤12例、胆道并发症9例次、药物性肝脏损伤11例次、慢性排斥3例次、急性肝坏死2例。结论保存性肝脏损伤时肝内的小灶性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药物损伤所诱导的多形态肝细胞变性是区别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病理特征。早期胆道狭窄通常显示为小胆管的反应性增生和伴有轻度肝细胞损伤的微胆管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