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3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5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克服了以往DNA多态性检测技术的缺点,引起了DNA多态性检测的一次革命。本文从扩增片段碱基序列多态性、扩增片段患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和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等多方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DNA分型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2.4.命名符号为了描述人类染色体及其畸变,提出了一个命名符号的体制,这些符号的目录列于表3。表3 符号和缩写术语表。根据需要这些缩写术语可配合使用。那些在正文中已详细说明的术语,在括号中列有参考节段。其它术语按Rieger等(1976) 提出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一例46,XX,t(2;10)(q23;q22),t(4;12)(q35;q2103)龙志高李麓芸夏家辉患者女,35岁。智力正常,结婚5年,自然流产1次。体查:生长发育正常,表型正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为46,XX,t(...  相似文献   
4.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计算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动子是基因组序列中靠近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的区域,是影响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单位之一。除实验方法发现或验证序列的启动子外,现已经有多种启动子序列的计算机预测方法,如位点比重阵列(PWM)、隐马尔柯夫模型(HMM)、神经网络、低聚复合物和CpG岛等。本文综述了现有真核生物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生物信息研究技术。  相似文献   
5.
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生物学特性,评价其长期体外培养后的安全性.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采用MCDB1 31.培养基联合VEGF等生长因子进行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测定其生长动力学,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其表型,应用细胞荧光化学法分析EPCs对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ac-LDL)的摄取功能,Matrigel上培养并检测其形成血管能力,染色体核型分析其遗传稳定性,裸鼠实验、软琼脂实验观察致瘤性.结果: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体外进行长期传代培养,群体倍增水平可达42代,有内皮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具有内吞ac-LDL的功能和结合UEA-1的特性及体外形成血管的能力,分离培养的EPCs不同代次的内皮细胞均具有正常核型,并未见致瘤性.结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具有较高的增值潜能,在体外传代可以大量扩增,长期传代时核型稳定,无致瘤性,是作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原位杂交技术为核酸顺序在细胞水平的定位与测定提供了直接方法。1969年Gall等首先进行了细胞学水平上的DNA-RNA分子杂交。随着方法学的改进,应用放射标记探针与中期染色体的原位杂交发展到可以直接定位单拷贝基因或DNA顺序及细胞内存在的20个转录单位以上的RNA。然而细胞遗传学高分辨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使特异的DNA顺序得到染色体上的精细定位。这样,原位杂交将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得以涉足双方在研究和应用上的一些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与原代无血清培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两步消化法对皮肤进行消化,获取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结果:该方法可获取较多高纯度的角质形成细胞,且在体外可快速稳定增殖。结论:两步消化法和体外无血清培养是一种理想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人类第9号染色体进行 SCE 分析,我们参照 Bobrow 等、Gagne 等的 Giemsa-11染色方法和 Alvec(3)的碱性溶液直接姊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 Sister Chromatid Differentiation,SCD),摸索建立了同时显示 G—11染色和 SCD 的新方法,现介绍于下。一、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 经肝素抗凝的外周血0.3ml 接种于5ml 培养基内(含 RPMI16404ml、小牛血清1ml、广州产 PHA 400μg、青霉素、链霉素各500国际单位),置37℃培养24~26小时,加入BrdU(最终浓度10μg/ml)避光继续培养44~46小时,培养终止前2小时加入秋水仙素(最终浓度0.8  相似文献   
9.
先证者,检查号血909号,4岁半,由于有出血倾向于1981年12月来我院附一院血液室就诊,因体查中发现智力较差,在询问家族史时发现有两个舅舅智力亦差而转我遗传咨询门诊。外周血 G 显带染色体检查发现除两条正常的20号染色体外,尚有一条类似于20号,但形态略有差别的染色体。为了准确鉴定其核型,取其母,兄,大舅,二舅,二姨,四舅,外祖父,外祖母的外周血作了 G 显带染色体分析。结果,其外祖父染色体正常,其大舅,二舅具有先证者相同的异常染色体,其母,兄,二姨,四舅、外祖母为9号和22号染色体短臂相互易位型携带者,他(她)们的核型为:46,XY(XX),t(9,22)(P13;P12)。通过家系中携带者的检出与核型鉴定使我们确认其先证者及其大舅、二舅为9号染色体短臂部份三体型的患者,其核型为46,XY,-22, der(22),t(9;22)(p13;p12)。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被认为是血管系统内初期血栓清除的关键酶。目的:构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表达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6在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脐静脉内皮细胞取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健康产妇分娩后胎盘脐带,pcDNA3.1为Smith Kline Beecham公司赠送。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并将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转基因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表达情况、发色底物法检测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活性。以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观察对象,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定量及活性测定结果。结果: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定量表达结果为568.6ng/10。细胞/24h,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测得为17.8ng/10。细胞/24h。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活性为108.8IU/10。细胞/24h,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测得为5.6IU/105细胞/24h。结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获有效表达。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入人体细胞确立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