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目的通过比较枸橼酸局部抗凝(RCA)与无肝素抗凝(NH)在血液滤过治疗中抗凝作用,来证实枸橼酸局部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有高危出血风险行血液滤过治疗(CVVH)病例,治疗46例次,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枸橼酸局部抗凝,即RCA组(n=24),一组采用无肝素生理盐水冲管抗凝,即NH组(n=22)。观察并比较RCA组治疗开始时、2h、4h、8h、治疗结束时体内血和管路血iCa2+、PT、APTT的变化;监测RCA组治疗开始时、2h、4h、8h、治疗结束时病人体内血pH、HCO3-、Na+;比较两组管路滤器寿命。结果 RCA组治疗开始时、2h、4h、8h、治疗结束时管路血iCa2+均较病人体内血iCa2+明显降低(P〈0.05),管路血PT、APTT均较病人体内血PT、APTT明显延长(P〈0.05),病人体内血iCa2+、PT、APTT无变化(P〉0.05);病人体内血pH、HCO3-、Na+无显著变化(P〉0.05);RCA组管路滤器寿命明显长于NH组,为18.5±6.2h对4.9±1.9h(P〈0.01)。结论枸橼酸局部抗凝通过降低管路血iCa2+延长管路血PT、APTT,从而达到延长管路滤器寿命的目的 ;枸橼酸局部抗凝对病人体内血PT、APTT、pH、HCO3-、Na+无影响。  相似文献   
32.
在神经胶质瘤治疗中,药物化疗特别是药物靶向性化疗是胶质瘤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胶质瘤化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传统胶质瘤药物化疗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从化疗药物载体系统,胶质瘤化疗药物的一些重要靶点和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介绍近年来胶质瘤靶向性化疗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和仍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胶质瘤化疗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3.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高胃酸分泌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自2011年1月至11月,我们采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阳荷根药材的云南省地方药材标准草案。方法: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薄层鉴别方法研究,测定了3个地方阳荷根药材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结果:对阳荷根药材的性状和粉末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其薄层鉴别方法。初步拟定了阳荷根药材常规检查项下的限量标准: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75%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8.0%。结论:初步建立了可行的阳荷根药材云南省地方药材质量标准草案,为阳荷根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颅骨缺损合并外伤性癫痫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颅骨缺损合并外伤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检查;术中运用皮层电极监测定位异常放电灶,准确切除癫痫灶,并一期完成颅骨修补术;术后继续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11例合并外伤性癫痫的颅骨缺损患者,颅骨缺损修补术效果满意,经过18个月的随访,术后癫痫治疗有效率达90.9%(10/11).结论 对于颅骨缺损合并外伤性癫痫,在行颅骨修补的同时,运用皮层电极监测定位致癫痫病灶,并准确切除病灶,疗效肯定,可以作为治疗颅骨缺损合并外伤性癫痫患者的常规术式.  相似文献   
36.
患者男,57岁,因尿频、尿急1个月,伴大便不畅入院,入院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提示盆腔肿瘤,手术治疗前行全身骨显像以了解癌细胞有否转移至骨骼系统.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 740 MBq后饮水1000 ml,3h后排空尿液,行全身前、后位骨显像.采用美国ADAC Vertex V60 MCD双探头SPECT仪,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HIGH RES-16 DEEP,能峰140 keV,窗宽20%,ZOOM 1,床速15 cm/min.全身骨显像:前位全身骨骼显影清晰,对称,右侧骶髂关节部位见一放射性异常浓聚影(图1a);后位未见异常显示(图1b).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99Tcm亚甲基二膦酸;误诊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脊液干细胞生长因子(HGF)、TNF-α、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替莫唑胺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人参皂苷Rg3,疗程为6个治疗周期。比较两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治疗前后脑脊液HGF、TNF-α、IL-17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OS和PFS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HGF、TNF-α、IL-17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试验组HGF、TNF-α、IL-17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联合替莫唑胺可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增殖而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38.
夏亮  鲍静  夏瑞祥 《安徽医学》2018,39(9):1109-1111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挽救性治疗血液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7例血液病合并重症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使用替加环素挽救性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抗感染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7例患者总有效18例,其中痊愈7例(25.93%),显效5例(18.52%),有效6例(22.22%),总有效率为66.67%。常规剂量患者总有效率为68.75%,加倍剂量总有效率为6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粒细胞缺乏患者总有效率为53.33%,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经验性抗感染患者总有效率为68.42%,目标治疗总有效率为6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3例患者检出病原菌,分离病原菌28株,多重药耐(MDR)菌9株,ESBLs菌3株。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3例,心律失常2例,胆红素升高1例,多可耐受。结论 替加环素挽救性抗感染治疗疗效较好,对MDR G-菌具有较高敏感性,但加倍剂量患者未观察到更高疗效。替加环素不良反应较轻可控。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TD方案与VAD+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68例初治MM患者根据方案不同分为TD组(32例)和VAD+沙利度胺组(36例),两种方案分别化疗4个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副作用及生存时间。结果68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的患者在TD组为2、3、17、7、3例,VAD组为2、4、19、6、5例。其中有效患者(ORR=CR+VGPR+PR)在两组中比例分别为68.75%和6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嗜睡、粒细胞减少、继发感染、周围神经病变等化疗相关副作用,经药物减量及对症处理后均可好转,TD组粒细胞减少、继发感染及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显著低于VAD+沙利度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S及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方案总体疗效与VAD+沙利度胺方案相当,可作为初治MM的有效治疗方案,但相较VAD+沙利度胺方案毒副作用更轻,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0.
跨系列抗原表达是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跨系表达方式,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多参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利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探讨505例ALL(431例B—ALL,74例T—ALL)患者23种系相关抗原的跨系表达方式。结果显示:全部ALL病例中,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56.4%,其中以CD13(32.7%)的表达最常见,其次为CD33(29.5%)、CD15(19.2%)和CD11b(7.7%)。CD13/CD33在CD34^+病例中的表达高于CD34^+病例。在B—ALL中,T系抗原CD4、CD5、CD7和CD2的表达率依次为6.3%、2.8%、1.9%和1.4%,并且CD7^+、CD2^+和CD4^+病例通常共表达CDl3和(或)CD33。在T—ALL,B系抗原cCD79a、CD19和CD22的表达率分别为8.1%、6.8%、和2.8%,而全部CD19和CD22表达者均伴CD13/CD33表达。结论:ALL的跨系袁达多存在未成熟的阶段,以跨髓系抗原的表达最常见(B^+M^+,T^+M^+),偶有B系、T系和髓系抗原的共表达(B^+T^+M^+),仅有B系和T系跨系表达的极少(B^+T^+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