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2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的一种重要修饰过程,最常见类型是N-糖基化和O-糖基化。蛋白质糖基化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免疫稳态和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就N糖基化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2.
贲门癌CT检出淋巴结分布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贲门癌CT检出淋巴结的部位及大小分布特点。方法对65例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贲门癌螺旋CT检出淋巴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阅读,记录CT检出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大小情况。绘制ROC曲线,分析大小指标诊断贲门癌CT检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贲门癌CT检出淋巴结以贲门周围、小弯侧最多,检出率和检出淋巴结数目构成比分别为No.1:89%和23%,No.2:66%和8%,No.3:92%和25%;胃左动脉旁及腹腔干周围淋巴结检出次之,分别为No.7:54%和7%,No.9:44%和6%;下纵隔内淋巴结检出明显低于腹部,检出率9%~25%,构成比1%~2%。转移组10mm、8mm、5mm及以下的淋巴结分别占检出总数的76.9%、60.3%、24.8%。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大小判断CT检出淋巴结是否转移:取5mm时,敏感性90.7%,特异性21.9%;取8mm时,敏感性51.5%,特异性74%;取11mm时,敏感性13.1%,特异性95.8%;曲线下面积Az=0.661。结论贲门癌CT检出淋巴结主要分布在贲门周围及小弯侧,No.7、9、16组次之。贲门癌转移组CT检出淋巴结以小淋巴结为主,8mm及以下的小淋巴结所占比例达60.3%。以大小判断CT检出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法同时保证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NKTC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及鼻咽部NKTCL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鼻腔病变为主者21例,其中14例鼻中隔受累,6例伴有鼻咽和(或)口咽受侵,2例软腭受侵.鼻腔病变者10例,鼻腔肿块呈铸型,肿块增强后密度同肌肉相仿;1例上腭受侵者及2例后鼻孔受累者病变密度不均可见气泡影.咽淋巴环为主者7例,5例显示增厚的咽壁管腔面毛糙、不光滑,1例显示表面气泡影.鼻腔病变为主者14例合并鼻旁窦窦腔透光度降低,6例鼻前庭皮肤受侵犯,12例显示骨质侵蚀破坏.28例中14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 鼻及鼻咽部NKTCL 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4.
研究了钙调素拮抗剂,与抗坏血酸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OH)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小檗胺(E0)及其衍生物(E5、E6)、蝙蝠葛碱(D1)及氯丙嗪(CPZ)在高浓度时均有清除.OH的作用;除E0和CPZ外,其它药物在低浓度均可促进.OH的生成。研究表明,研究钙调素(CaM)与自由基的相互关系时,在合理的浓度范围内使用CaM A作为研究手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5.
食管、贲门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手术创伤较大,患者继发病症较多。1998年1月~2001年6月,我科共手术治疗食管、贲门癌患者490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89例,女101例;年龄34~78岁,平均56岁。食管癌270例,贲门癌220例,其中伴冠心病46例,心绞痛17例,伴高血压40例,糖尿病5例。术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PPARγ、PTEN、P27^kipl3种基因在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方法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雌激素的高危因素,将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Ⅰ型及Ⅱ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癌石蜡标本切片中PPARγ、PTEN、P27^kipl蛋白表达状况。结果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PPARγ、PTEN和P27^kipl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Ⅱ型,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中这种差别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子宫内膜癌与Ⅱ型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子宫内膜癌的PPARγ、PTEN、P27^kipl可能是雌激素致癌的部分分子途径。  相似文献   
77.
微血管计数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中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9例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子宫内膜癌及23例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子宫内膜癌中CD34的表达以及计数微血管密度(M icro Vessel Density,MVD)。结果:Ⅰ型子宫内膜癌的MVD 76.9±31.2,Ⅱ型子宫内膜癌MVD131.65±35.6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MVD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子宫内膜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子宫内膜癌中MVD和FIGO分期、子宫外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Ⅱ型子宫内膜癌中MVD与上述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均无相关关系。结论:MV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Ⅰ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Ⅱ型子宫内膜癌可能在发病、发展、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具有不同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模式。  相似文献   
78.
抗人ζ珠蛋白链不同表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和鉴定抗ζ珠蛋白链单克隆抗体。方法 用纯化的重组ζ珠蛋白链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NS-1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经重组的ζ珠蛋白链筛选和3次克隆化,从制备的腹水中纯化单克隆抗体。结果和结论 获得3株杂交瘤细胞1A12、3H9及4D11,其分泌单抗的亚型分别为IgG2a、IgG1和IgG1;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证明3株单抗均可结合重组的及东南亚(--SEA)缺失型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血中的ζ珠蛋白链,且其中1A12和3H9识别的位点为不同表位。这三株抗体将为筛选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的免疫检测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胎心时期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不同孕周胎儿的心血管发育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检的120例孕周为16~42周胎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周的不同将孕16~25周31例胎儿分为A组、孕26~30周29例分为B组、孕31~35周28例分为C组、孕36~42周32例分为D组。所有胎儿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胎儿胎心时期二尖瓣、三尖瓣反流及主动脉、肺动脉导管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4组胎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肺动脉的血流显像成功率分别为90.83%、93.33%、90.00%、49.17%,其心血管血流在速度、方向、分布等方面与正常儿童及成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对胎心时期血流动力学予以评估,在临床诊断期间需加强对胎儿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关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早期(<14 d)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行LC 6 470例术后发生早期急性胰腺炎15例(0.23%)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综合保守治疗12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2例,开腹手术1例。住院时间8~25 d,均痊愈出院。结论 LC术后出现与其微创不相符合的上腹部疼痛、压痛时,应该考虑到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术后常规行血清淀粉酶的检查。早期诊断、多数经保守治疗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