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01.
目的:探讨手法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4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B组给予手法治疗,C组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和手法治疗,比较3组疗效及炎症指标。结果 C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Lequesne指数均低于同期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WOMAC指数中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功能及总分、IL-1β、TNF-α、内脂素和瘦素水平均低于同期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加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2.
目的探讨可用于评价胃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前N分期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利用PACS工作站软件对89例胃癌患者的CT淋巴结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CT检出淋巴结的大小和数目,并计算每例检出淋巴结的径线和:并将各CT指标与肿瘤的病理N分期进行比较。结果CT检出淋巴结数、最大淋巴结径线及径线和在肿瘤组织不同病理N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两组间上述3个指标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淋巴结数在pN1与pN3和pN2与pN1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最大径线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各病理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径线和在pN1与pN2和pN1与pN3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检出淋巴结数目联合淋巴结径线和可为术前肿瘤N分期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3.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MR图像三层结构(内膜、结合带、外带)在扩散成像上的各自特点,探讨子宫正常结构的扩散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关系,以及扩散成像是否有助于区别子宫内膜癌(EC)病灶与正常子宫内膜.方法正常子宫组16例,EC组14例,进行常规MRI扫描及横断面扩散成像扫描(b=1000 s/mm2).测量正常子宫三层结构和子宫内膜癌病灶的扩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子宫三层结构的扩散图像信号强度有差异,内膜信号最高,外带最低,结合带与外带的差异肉眼不能分辨.三者ADC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带[(1.67±0.187)×10-3mm2/s]>内膜[(1.36±0.210)×10-3mm2/s)]>结合带[(1.13±0.128)×10-3 mm2/s)].扩散图像正常子宫内膜与EC病灶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ADC值差异有显著性,内膜[(1.36±0.210)×10-3 mm2/s]高于EC病灶[(0.89±0.137)×10-3mm2/s].结论正常子宫三层结构MR扩散能力存在较明显差异,内膜扩散信号强度最高,结合带ADC值最低.扩散加权图像有利于突出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ADC值测量对于扩散图像信号与正常子宫内膜相仿的子宫内膜癌病灶有一定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20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子宫肿瘤研究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与常规T2WI对比,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显示子宫肿瘤方面的能力及优势,比较子宫良恶性肿瘤在扩散加权图像信号强度和量化指标ADC值两方面是否有区别.方法 行盆腔MRI检查的58例女患者,子宫病灶73个,经病理或随访证实良性23个,恶性50个.图像评价以信号强度比(SIR)和对比噪声比(CNR)为参数,对扩散图像和T2WI图像分组比较.对良恶性病灶间进行信号强度和ADC值比较.扩散b值为1000.结果 子宫良性肿瘤DWI图像的SIR和CNR低于T2图像,子宫恶性肿瘤则反之.良、恶性两类肿瘤之间比较,DWI图像上恶性病灶的信号强度参数均高于良性组,ADC值低于良性病灶,内膜腺癌和宫颈鳞癌ADC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常规T2WI相比,子宫恶性肿瘤在扩散图像上更容易突出显示而易于分辨,而良性肿瘤在常规T2WI上的显示更具优势.子宫恶性肿瘤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205.
直肠癌术前放化疗效果与术后降分期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北京肿瘤医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2例原发性直肠癌病人术前应用1.5T磁共振成像(MRI)测量不同监测时间点的肿瘤体积。比较肿瘤体积变化与T降期、N分期的关系。T降期是将术后病理分期与治疗前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期进行对照。结果T降期与T未降期两组肿瘤体积平均缩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85,P〉0.05);两组放化疗前与手术前肿瘤平均体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0.007,P〈0.01)。N0与N1、2两组放化疗前肿瘤平均体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前肿瘤体积和肿瘤体积缩小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放化疗前肿瘤体积较大者倾向于较差的T分期。放化疗后缩小率高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阴性可能性更大。直肠癌术前放化疗肿瘤缩小率对于肿瘤T分期是否降期的预测和评估准确性较低。直肠癌术前放化疗过程的不同时间点体积变化无法准确提示肿瘤是否降期。  相似文献   
206.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测量作业场所空气中亚砷酸盐As(Ⅲ)与砷酸盐As(V)含量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0.15 mol/L硝酸90 ℃浸提1h后,以15 mmol/L磷酸氢二铵为流动相,CNWSep AX(250 mm × 4.0 mm× 10 μm)(LAEQ-4025G7)色谱柱分离,分析检测空气样品中A...  相似文献   
207.
目的 探讨ADC值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10月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放化疗过程中不同监测时间点(包括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肿瘤ADC值.以放化疗前肿瘤的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以T分期是否降低为标准,分为治疗效果较好的T-降期组和治疗效果较差的T-未降期组.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肿瘤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26例中,T-降期组和T-未降期组分别为12和14例.T-降期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ADC值分别为(1.10±0.13)×10~(-3)、(1.32±0.19)×10~(-3)、(1.35±0.13)×10~(-3)和(1.32±1.0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P<0.01).T-未降期组在治疗后第1周ADC值由(1.16±0.16)×10~(-3) mm~2/g升高至(1.23±0.13)×10-3 mm~2/s,升高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2周ADC值继续升高至(1.30±0.1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3,P<0.01).用治疗后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1.6%作为诊断直肠癌T分期是否出现降期的指标,诊断敏感性为75.O%,特异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可信区间为0.583~0.964),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 ADC值具有作为早期监测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影像学指标的可能性.治疗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变化对于区分放化疗反应性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监测点.  相似文献   
208.
正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皮下结节,临床少见。NF除累及皮下组织外,也可合并腹腔肿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NF-1型伴腹腔占位性病变1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39岁。汉族。主因"发现腹腔占位性病变2个月"于2018-01-19就诊。病人2个月前复查脊柱侧弯时发现腹腔占位性病变。无明显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黑便、纳差、消瘦不适。既往  相似文献   
209.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扩散成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分析,观察与病灶大小、临床治疗方式及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等方面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行盆腔MRI检查并确诊为宫颈癌的连续病例,符合入组条件者共计105例,均于治疗前行扩散成像,b值=1000 s/mm2.记录病灶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测量其大小,按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放化疗组.采用后处理工作站的像素分析软件进行ADC值的测量和计算,逐层划定包括全部病灶的感兴趣区(ROI),记录各区段像素的分布情况,计算平均ADC值(ADCav)和中位ADC值(ADCm),以闭孔内肌作为对照部位.统计分析ADC值与病灶大小、分化程度、临床治疗方式的关系.结果 ADCav(1.128±0.1468)×10-3mm2/s与ADCm(1.083±0.1591)×10-3mm2/s之间呈强相关性(r=0.990),且前者高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个ADC值与病灶横断面长径(a)、最大面积(S)、体积(V)均具有轻度负相关性(r=-0.265~-0.321,P<0.01).手术组病灶的a、S、V均小于放(化)疗组(P<0.01),而ADC值均高于放(化)疗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鳞癌的病灶大小指标及ADC值均未出现差异.结论 宫颈癌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提供形态学以外的信息,与病灶临床病理表现有一定关系.病灶内部ADC值为轻微左移的正态分布,病灶越大其ADC值趋向于越低.体积小且ADC值高的病灶在临床上具有相对多的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210.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前预后多因素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前增强CT影像学征象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根治切除术的原发性HCC患者术前临床及双期增强CT影像学资料,分析CT征象及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时序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依次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1、3、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0.18%、65.48%和42.09%.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单段病灶与多段病灶)、子灶、血管侵犯、动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对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血管侵犯、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0.85)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37、0.007). 结论原发性HC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主要CT征象包括血管侵犯和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0.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